觀點投書:選舉結束,問題解決了嗎?

2016-01-18 05:50

? 人氣

民進黨勝選晚會。(顏麟宇攝)

民進黨勝選晚會。(顏麟宇攝)

大選過後,大家都潛意識台灣的政治環境能夠更理想。然而,對於這次選舉、以及之後的結果,筆者有些沒那麼樂觀的想法。這次選舉的過程、與結果,將造成許多選後的不穩。以下,可以分為意識型態極端化、協商成本提高、以及外交 / 兩岸政策難題三個層面來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意識形態極端化

過去台灣長期(改選制後)處於兩黨制的狀態,這使得所有極端化的聲音,不管是極統、或是極獨,大致都可以被大黨的框架限制 ; 大黨在關鍵議題上若需要有一致的立場,權衡的結果,必然是相對偏中間、溫和的立場。民進黨再怎麼獨,陳水扁在第一任上台時也得說四不一沒有,蔡英文在這次選舉當中,更是不停避談爭議議題(例如兩岸) ; 國民黨雖統,但也不可能敢直接主張政治談判。

然而,在這次的選舉當中,出現了不只一個小黨。國民黨的勢力,有部份轉移到新黨、甚至是中華統一促進黨 ; 民進黨的勢力,則顯然會被時代力量、綠社盟等政黨侵蝕。這些小黨,大部分在立場主張上面,都比國民兩黨來的更激進。別的不提,新黨、中華統一促進黨,在統獨立場上都較國民黨鮮明許多,甚至直接是以「反太陽花」作為其核心主張。這些小黨若進入國會,將直接造成立場上、更偏向光譜兩端的聲音直接可以被反映。即便沒有進入國會(沒過 5%門檻),其得票率必然會對兩大黨造成壓力。國民黨可能更統、民進黨可能更獨。光譜上距離更遠,達成共識的成本便更高。

協商成本提高

撇開上述的光譜對立,光是可能進入國會的政黨變多這件事,就會直接造成國會協商的成本增高。當然這好處是各種聲音更容易被無誤差地反映(例如主張極統、或是極獨的人,更不容易被「和諧」掉),但壞處就是,更有可能什麼結論都達不到。甚至,若政黨間沒辦法好好合作,則就連沒有爭議的議題,也可能變成協商時的籌碼而卡死。

除此之外,我們也將面對更加割裂的社會。「同溫層」這個詞,越來越常被使用。年輕人、中老年人,已然成為全然分離的兩個群體。更不要提統獨、左右、支持同性婚姻與否(信望盟)...割裂都更加明顯。這以個人意見表達的多元性而言是好事,但若沒有容納相異意見的智慧,顯然將造成更多的衝突。

外交 / 兩岸政策難題

這次選舉,尤其在周子瑜事件後,我們很直接的面臨幾個兩岸 / 外交政策上的難題。

1) 蔡英文的兩岸願景

蔡英文在本次選舉當中,比起 2012 年,在兩岸政策的表態上顯然更為保守,也幾乎沒有明確的表態。同樣的事情選後就得見真章。蔡英文若對中共示好,不但在各種第三勢力、以及現在社會情勢下面不允許,若如此做更會導致極大的社會衝突 ; 若對大陸採取強硬立場,又或者是提供「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的某種版本,則又必然導致中共的反對,甚至行動。

2) 習的強硬作風

習近平從來不是個溫和派。從最近的打貪,他不惜犧牲過去經濟成長的首要目標,動輒會犧牲1%的GDP也要打貪,使得現在國企人心惶惶 ; 更別提之前香港雨傘革命時,即便面對如此割裂的香港,北京的態度仍不動如山。在面對著明年的十九大、以及中國趨緩的經濟成長,習必須找到新的維持正當性的手段,此時,對台灣的強硬態度,顯然成了必然。

3) 周子瑜事件

黃安的檢舉,不可能沒有中共的默許、甚至指使。周子瑜出來道歉,受到的是韓國經紀公司的壓力,而這背後,不可能沒有來自北京的壓力。北京(或是習)也心知肚明,周子瑜的道歉,無疑是民進黨、或是獨派的最佳助選員。而這個道歉,坦白說,對中國大陸本身,基本上沒有什麼正負向效應,也就不會是其北京做這件事的理由。那問題就來到,為何北京明知周子瑜事件會讓台灣獨派勢力大增,仍要這樣做?

在太陽花之後,習早已放棄國民黨。去年的馬習會,更大的作用是為後續政權的兩岸政策定錨,而非為國民黨助選(事實上是正向還負向效應也很難講)。結合上一點習的強硬作風,讓獨派獲多數,無疑只是提供習採取更進一步強勢態度的理由。輕則為文譴責、重則調整飛彈部屬 / 軍演,北京不缺乏手段。

4) 小黨的外交政策

本次興起的第三勢力小黨中,除了少數針對兩岸議題的政黨之外,多半缺乏完整的外交政策論述、遑論相關的人才。外交政策作為高度複雜、專業化的領域,小黨在此上很可能只能被大黨牽著走。

5) 美國因素

美國從以前到現在,對台灣的支持,已從最早的近乎無條件支持、到現在為了反恐與經濟利益與中國越走越近。台灣在美國的利益排序上,已慢慢由過往的戰略利益與夥伴,到最近越來越被視為負擔。目前不放棄臺灣的理由,不外乎不願背棄與盟邦承諾(其他盟邦都在看)罷了。事實上,棄台論在美國雖然仍非主流,但聲音也越來越大。更不要提現任的歐巴馬對台灣政策也並不友善。

選舉的激情過後,我們得開始面對選前的問題以及選舉本身造成的結果。這過程必然不會太順利。選舉過程,我們通常對選舉能造成的改變寄予太高的期望。然而,改變,是否會發生?又,造成的改變,是否會是我們想看到的?

或許,政治這件事,因為它的複雜、因為它承載了太多不同的立場與利益,本來就不能盡如人意。民主制度事實上,也不是讓最多人滿意,而是在意見不同時,達成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結果。這次選舉過後,太陽花的一切政治效果,也將正式進入體制。未來會遇到什麼,我們仍不得而知。我們只能衷心期望,這個島在一切的紛爭之後,仍然能夠一切都好。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