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富貴險中求?政治敵意與台商對大陸投資的影響

2015-12-24 06:00

? 人氣

雖然台灣民間對中國的疑慮日深,但台商赴中國投資仍持續增加,市場需求高是重要原因。圖為北京「鳥巢」亮起「雙十一」的宣傳動畫。(資料照片,新華社)

雖然台灣民間對中國的疑慮日深,但台商赴中國投資仍持續增加,市場需求高是重要原因。圖為北京「鳥巢」亮起「雙十一」的宣傳動畫。(資料照片,新華社)

根據陸委會的民意調查顯示,長期以來國人對於大陸政府對我政府或民眾不友善的認知大約處於4成5左右,甚至曾經高達6成以上(見圖一),另一方面依據台灣指標民調的追蹤調查,台灣民眾對於大陸領導人的不信任感也穩定的高於信任感(見圖二),此外聯合報的調查也凸顯出有逾半的台灣民眾對大陸人民的印象不好(見圖三),如此對大陸官民的負面心理反應,是否會影響台商對大陸的投資行為,值得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敵意的概念

敵意係指在認知與情感上所產生的「負面評價」(negative appraisal),這種心理特質有可能是被建構出的負面感覺(認知層面的敵意),例如我國國防部的「國防報告書」將大陸視為台灣安全的主要威脅來源,亦或者可能是根植於內心的反感與不信任感(情感上的敵意),例如大陸在國際上對我的打壓,促發台灣民意對大陸的反感,這些「負面評價」透過進一步的情緒渲染,將引起一連串的負面認知反應,進而正當化防禦與抵抗的行為,換言之,當敵對的對象被建構出或被歸類為不被信任與具威脅的對象,國家或其人民將採取或調整行動以維護切身利益。

敵意對台商投資大陸的影響

敵意是否會影響理性的投資行為?本文檢視2008年至2014年台商對大陸投資的金額發現,雖然這段期間台灣民眾對大陸具有結構性穩定的敵意(負面評價),但是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卻呈現攀升的趨勢(如圖四),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促使台商,即使心理認知大陸對我具有敵意仍然前往投資?筆者將做以下三項假設並加以檢證,說明如下:

圖示
 

假設一、政府政策鼓勵的結果

自2008年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擴大交流且簽屬23項協議,形塑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形象,輿論強烈認為台商增加對大陸投資是政策引導的結果,不過檢視馬總統的講話卻多次強調,分散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見附件一),且在政策上推出多項拓展印度、印尼、越南等新興市場的旗艦計畫,積極協助台商進軍其它新興市場。

假設二、大陸具有穩定的投資環境

理論上投資者會「趨吉避凶」,盡力降低不確定性與選擇具有穩定經商環境的目標國家,不過從主觀的調查,例如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指出,在大陸的台商認為投資大陸的風險正在增加,另一方面從客觀的經商環境評比,例如世界銀行評比189個經濟體後所發表的「2016年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大陸的經商環境排名第84名屬中後段班,對台商而言大陸市場具有相當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假設三、大陸擁有廣大內需市場且進入門檻低

由於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與台灣鄰近的地理位置、相通的語言及文化,使得台商可以直接將「台灣經驗」複製至大陸市場運用,大幅降低進入市場的轉換成本與門檻,因此不管台商心理對大陸喜歡或者具有厭惡感,大陸市場就是一個不得不的首要選擇。

那麼究竟是什麼深層因素阻礙台商佈局國際的動能,以下將分別說明:

1.英語表達程度能力不足

根據EF國際機構調查,台灣英語能力在全球70個評比的國家之中排名第三十一位,屬於中級程度,台灣在亞洲地區英語程度落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南韓、越南及日本,此外依據「2015台灣大型企業人才國際化及外語職能管理調查」亦顯示,在回收的409份問卷中只有5.9%的受訪企業表示已將英語定為公司的通用語言,另有高達42.1%的企業表示英語只在公司涉外部門使用。

2.全球運籌管理經驗不足

依據100年工商普查資料顯示,100年底從事海外布局之工商及服務業企業單位計4,897 家,在境外設有分支單位計有2,123家,不過其中在中國大陸(含港澳)就佔了49.54%,造成台商陷入「陸商化」的困境。

3.招募外籍人才動力不足

台灣企業目前主要海外市場集中於中國大陸,造成許多企業招募外籍人才的動能不足,依據「2015台灣大型企業人才國際化及外語職能管理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企業不考慮聘用外籍人才的比率為32.5%,目前已僱用少量(低於10%)外籍人才的比率為42.3%,嚴重弱化台灣企業國際化的動能。

從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台灣對大陸的敵意並沒有明顯的反應在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理性行為,不過這不是因為政府的政策鼓勵,或者是大陸擁有穩定的經營環境,而是大陸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且又近在咫尺,另外台商的國際化程度與管理經驗也無法支援企業佈局「超大陸市場」(beyond mainland china),進而減緩企業全球佈局的速度。 

參考資料:

石之瑜,〈關於兩岸間敵意的政治認識〉,《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二卷第九期,民83.09。頁40-52。

附件一、總統強調分散市場的成果與重要性內容整理

日期

發言場合

內容摘要

98年06月11日

接見中國青年創業協會總會理監事及各縣市理事長

我們希望把市場擴展到俄羅斯、巴西、印度、印尼等新興國家。

99年06月03日

接見大陸台商會代表

政府能做的一方面是分散市場,例如針對巴西、印度及俄羅斯等新興市場推動「新鄭和計畫」。

100年05月01日

接受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專訪

我們的作法就是分散市場,不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100年09月17日

出席高雄「國際扶輪3510區聯合例會」

我對美國、歐盟及東南亞的出口則大幅成長,這顯示我分散市場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效。

101年01月31日

出席「2012年大陸臺商春節團拜暨聯誼餐會」

我們與大陸的貿易量雖有增加,但占整體出口比率卻未有太大改變,顯示我們分散市場的努力已獲致成果。

103年10月07日

接見美國「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訪華團

政府積極分散市場,努力增加對東南亞等地的投資與貿易。

104年02月24日

出席「2015大陸臺商春節聯誼餐會」

政府積極分散市場,使得兩岸貿易量增加,但所占比例卻降低,有助於減少對大陸的依賴程度。

104年04月20日

接見「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第63屆領導幹部

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量也有所增加,但占整體貿易量的比例卻下降,足證政府分散市場的做法已有具體成果。

104年07月27日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

政府開始做好分散市場的工作,使得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沒有再增加,反而有少許的減少。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總統府新聞稿。

*作者為研究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