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談奧地利的教育─不要和課本一樣的答案

2018-12-23 06:20

? 人氣

「哲學與心理學」也是她們在高中的必修課。依據奧國教育部的說法,上哲學課的目的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讓學生去探討生命的意義,並從中得到一些自己人生方向的指標。」

心理學的核心也是在問「為什麼?」奧國教育部對心理學課程下的定義是:

「探討人的行為舉止現象,嘗試了解自己還有自己周遭親友的行為舉止,進而培養學子的同理心。」

她們的老師會用一些比較容易體會的話題來讓她們接觸心理學,例如:為什麼看到男朋友跟別的女生說話時我會嫉妒?為什麼我總是覺得爸媽比較不疼愛我?為什麼我跟同學會格格不入?如此一連串的為什麼,可以刺激學生的思考力,讓學生的頭腦成為創意的製造機,而非舊知識的影印機。

他們「哲學與心理學」課程就是「培養學生與人的溝通能力,學習用適當的字彙表達情感,並展用自己的言論自由權」。老師還帶她們去校外上課,不斷練習如何避免使用言語暴力傷害自己周遭的同學。她還記得當時她得到最大的體會,就是「言論自由」不是你高興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是你有選擇權不妨害別人的自由或不用惡毒的語言傷害人家的自尊。

反觀我們中小學有哲學或心理學的課程嗎?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教學生如何培養與人的溝通能力嗎?有善用言論自由權嗎?有對事不對人的批判,還是不斷以下流的語言或圖文對他人作人身攻擊?如今,不僅各式各樣的「網路霸凌」很常見,就連蓄意製造假消息害死人的也有,這些胡扯瞎掰的所謂「名嘴」,可有人性最起碼的道德良知?

有些人說,轉貼圖文只是因為好奇,卻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更無法以同理心去體會人家可能遭受的傷害,這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嗎?鄭南榕等許多民主人士,好不容易為大家爭取到自由與民主,為何有些人不知感恩與珍惜呢?就算是孫文,也曾講過自由應以不妨害他人自由為基本原則吧?

奧國學校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教科書只是參考。她們的語文課,學生看的都是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歌德、茨威格與卡夫卡的作品,多半圖書館可以借到,且許多學校的課本已經數位化,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反觀我們學生呢?將教科書當「聖經」,背得滾瓜爛熟,只因為考試會考,考試不會考的就不念,這樣的讀書態度對嗎?我們學生的教科書與參考書又一大堆,許多人一畢業就賣掉或丟掉,以致課堂上老師所講的節能減碳觀念,常常流於空談! 

她們也常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一本書讓她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書名很有意境:《Wie kommt das Salz ins Meer》(鹽是如何流到海洋的?)這是奧地利當代文學才女 Brigitte Schwaiger在1977年震撼社會的處女作,女主角是一個被壓抑的傳統女性,人生沒有目標,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婚姻裡面,最後不幸以離婚收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