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談奧地利的教育─不要和課本一樣的答案

2018-12-23 06:20

? 人氣

奧地利教育與台灣教育相去甚遠,重視寓教於樂與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與探索。(示意圖/12019@pixabay)

奧地利教育與台灣教育相去甚遠,重視寓教於樂與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與探索。(示意圖/12019@pixabay)

據報導,一位來自屏東的楊姓女生,國中沒念完就跑到奧地利學音樂,演出足跡踏遍歐洲以及亞洲,並糊裡糊塗在歐洲紮根。現為德文街頭雜誌「Megaphon」的專欄作家,擔任奧地利外交部的「文化融合親善大使」,也被歐盟執委會任命為「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這個計畫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台灣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在奧國中學所學的完全與台灣不同。她的口試初體驗是在歷史課,女老師特別挑了課本上一段短短的內容,還有課堂上發的一張講義,並提早告訴她們考試日期。

為了讓很照顧她的老師刮目相看,她非常認真的反覆背誦老師發給她的考試範圍。考試的那天,她才發現,其他同學們在台上考口試好像很輕鬆,是因為他們很習慣這樣的考試方式。她卻從來沒有全班同學盯著看你口試的經驗,一上台真的是緊張到心臟砰砰跳。

幸好問題很容易,她一字不差的把課文複誦出來。這時老師用非常訝異的眼光盯著她,她正納悶是不是自己哪裡背錯了,老師帶著些許嚴肅的口氣問她說:「為什麼妳的回答跟課本完全一樣?」她當場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心想,呃…考試不就是要考課本的內容嗎?不然要考什麼?

老師看她似乎不解她想要表達的,用鼓勵的語氣對她解釋:「妳全部都背出來,表示妳花了很多時間仔細讀了這些內容。只是妳回答的完全都是課本裡面的句子,所以老師不能確定妳真的理解內容。妳能試試看用自己的話說嗎?」她呆住了。那麼努力、認真的把課本內容背出來了,竟然讓老師感到擔心!其實不僅是歷史老師,其他科目的老師也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尤其是哲學。

2018-10-11很多小孩會上補習班,但卻沒有時間完成作業,課內作業反而都是用抄的(取自pixabay)
台灣的教育強調「正確答案」,但也導致學生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順民。(取自pixabay)

這時她才了解,人家的教育是活的,自己國家的教育是死的。活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獨立思考、不被人牽著鼻子走的公民;死的教育則反是,只是培養出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的順民。例如,至今還有許多人有威權崇拜的迷思,只會緬懷往日威權時代的餘暉,卻不知享受自由與民主的朝陽,以致前些陣子,台北市某名校女中,以詩歌朗誦的方式,自嘲自己有如被鐵絲網與拒馬包圍的中學,每天聽到許多團體到總統府前吵吵鬧鬧,影響她們上課,卻無法反向思考,就是因為我們是自由民主的國家,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否則與北韓等專制獨裁國家有何兩樣?

其實歷史教育也不應該要求學生用背的,而是分析、引導與批判,鼓勵學生對以往歷史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非把教科書當「聖經」死背,如太平天國事件中,滿清漢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與駱炳章等人,個個都是飽讀孔孟仁義之道的鴻儒,為何甘為奴才,對同是漢人同胞的手段那麼殘忍,連天京城中許多無辜的老弱婦孺也不放過?為何對已經棄械投降的太平天國志士,居然處以慘無人道的凌遲處死之刑?這些官員到底是人,還是禽獸?難道不該受到批判嗎?然而我們歷史課本卻是歌頌他們平亂有功,還說他們是滿清「中興四傑」!

在高中的德文課,她們看了大量的詩集,但是老師從來沒有叫她們背誦任何一首詩,而是要求每個人去詮釋並揣測詩中所藏的意義。這是奧地利高中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叫做

Gedichtinterpretation,意為「詩的詮釋」。她們學習不同時代各個詩派的韻律、作者生平中的起伏、當時社會背景,然後來詮釋詩詞的深層意境,以及為什麼作者會寫這首詩?他在隱喻什麼?他詩中有月亮、湖泊、夜鶯,是在影射什麼嗎?哪首詩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為什麼會引起我們的共鳴?

老師的意思是要她們自己尋找答案,畢竟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有系統的一一分析,老師則在旁邊導引。就這樣,她們讀遍了不同德語系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文豪的詩集。十分有趣的是,同樣的一首詩,同樣的一個情景,竟然各個同學的「詮釋」截然不同。

反觀我們大中小學各科的教學,總是有「標準答案」,不可自作主張,畫蛇添足,否則會被扣分。例如,筆者大學時有位「國父思想」的老師,規定考試作答必須與其書中所寫的一模一樣,否則會被扣分,讓同學感到很好笑!這位老師是以前老國代,可能靠關係才有辦法在大學混到一個教職。他對自己的著作很得意,其實內容都是東抄西抄,乏善可陳,遠比我建中的三民主義老師差多了。讀「出師表」與「鴻門宴」又能培養學生自由與民主的思維嗎?何況老師常常要學生背誦!

她們的語文課本也很聰明,列出一堆情詩。她的德文老師嫌不夠,還會找流行樂的歌詞給她們讀,並且理直氣壯的說這就是我們現代人的詩,要我們寫詮釋。語文考試時,老師也會發很多首不同的詩,讓你選一首你覺得能引起你共鳴的題目去寫,往往一場筆試就只要求你詮釋一首詩。有時考試長達三、四個小時,寫到一半,沒有靈感了,還可以出去教室外面吃個麵包再回來繼續寫,實在令我們難以想像,畢竟人家考試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不擔心你作弊。其實歐洲許多國家的哲學考試也是如此,是考你的邏輯思維與分析能力,而非你背了多少東西後再把它們一字不漏複印出來。

讀古文有助提升道德?(Gene思書齋。)
台灣的語文課程中經常死背課文,「能提升我們的思考力、表達力或文學素養嗎?」(資料照,Gene思書齋。)

反觀我們的語文課,除了少數古典詩詞尚可以欣賞外,文言文一堆,有必要嗎?且考試多半是是非、填充、選擇或名詞解釋,內容大都是課本的東西,只要背得滾瓜爛熟,就可得高分,連作者是哪一朝代的人,當過甚麼官,曾被貶到哪裡,都要背,實在有夠無聊。試問,背那一大堆文言文與作者背景,能提升我們的思考力、表達力或文學素養嗎?就算是國文老師,平時有常用文言文書寫與口語表達嗎?如果沒有,為何要求年輕人讀那麼多文言文?社會上那些很會寫作的人,是《古文觀止》的文言文背很多,還是世界有名的小說與散文看很多?

「哲學與心理學」也是她們在高中的必修課。依據奧國教育部的說法,上哲學課的目的是:

「讓學生去探討生命的意義,並從中得到一些自己人生方向的指標。」

心理學的核心也是在問「為什麼?」奧國教育部對心理學課程下的定義是:

「探討人的行為舉止現象,嘗試了解自己還有自己周遭親友的行為舉止,進而培養學子的同理心。」

她們的老師會用一些比較容易體會的話題來讓她們接觸心理學,例如:為什麼看到男朋友跟別的女生說話時我會嫉妒?為什麼我總是覺得爸媽比較不疼愛我?為什麼我跟同學會格格不入?如此一連串的為什麼,可以刺激學生的思考力,讓學生的頭腦成為創意的製造機,而非舊知識的影印機。

他們「哲學與心理學」課程就是「培養學生與人的溝通能力,學習用適當的字彙表達情感,並展用自己的言論自由權」。老師還帶她們去校外上課,不斷練習如何避免使用言語暴力傷害自己周遭的同學。她還記得當時她得到最大的體會,就是「言論自由」不是你高興說什麼就說什麼,而是你有選擇權不妨害別人的自由或不用惡毒的語言傷害人家的自尊。

反觀我們中小學有哲學或心理學的課程嗎?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教學生如何培養與人的溝通能力嗎?有善用言論自由權嗎?有對事不對人的批判,還是不斷以下流的語言或圖文對他人作人身攻擊?如今,不僅各式各樣的「網路霸凌」很常見,就連蓄意製造假消息害死人的也有,這些胡扯瞎掰的所謂「名嘴」,可有人性最起碼的道德良知?

有些人說,轉貼圖文只是因為好奇,卻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更無法以同理心去體會人家可能遭受的傷害,這是做人應有的態度嗎?鄭南榕等許多民主人士,好不容易為大家爭取到自由與民主,為何有些人不知感恩與珍惜呢?就算是孫文,也曾講過自由應以不妨害他人自由為基本原則吧?

奧國學校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教科書只是參考。她們的語文課,學生看的都是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歌德、茨威格與卡夫卡的作品,多半圖書館可以借到,且許多學校的課本已經數位化,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反觀我們學生呢?將教科書當「聖經」,背得滾瓜爛熟,只因為考試會考,考試不會考的就不念,這樣的讀書態度對嗎?我們學生的教科書與參考書又一大堆,許多人一畢業就賣掉或丟掉,以致課堂上老師所講的節能減碳觀念,常常流於空談! 

她們也常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一本書讓她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書名很有意境:《Wie kommt das Salz ins Meer》(鹽是如何流到海洋的?)這是奧地利當代文學才女 Brigitte Schwaiger在1977年震撼社會的處女作,女主角是一個被壓抑的傳統女性,人生沒有目標,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裡,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婚姻裡面,最後不幸以離婚收場。

她們老師導引她們如何去看字裡行間所隱藏的訊息與背後的意義,要她們注意女主角是用什麼角度去觀察世界?原來這是一本批判社會對女性不公現象的書籍,這位作家很犀利的指出社會中很少人去面對的現象。反觀我們大學的語文課,可曾有老師鼓勵學生去看這種能充分反映社會陰暗面的寫實小說?更甭提中小學了。

她們的教育不喜歡虛偽與吝嗇,要學生大方接受他人的讚美並記得常說謝謝,且同樣不吝常給人讚美。她覺得在奧國中學的生活中,這是她學到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因為許多台灣人聽到有人讚美自己時,總會露出受之有愧的樣子,並會說「沒有啦!」「哪裡!」「哪有!」或「哪有,根本就還不夠啊!」之類的客套話,更甭說給人家真誠的讚美了。殊不知,讚美別人就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一步。

圖/上課發言
奧地利跟德國教學方法更加靈活,重視學生平時表現。(示意圖)

奧國與德國一樣,重視哲學、心理學、歷史、音樂與語文教育,科學與技職教育也很棒,重視寓教於樂與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與探索。換言之,他們各科教學都很靈活,不像我們這麼呆版。他們評分很重視學生的平時表現,如常勇於問問題或作業按時交,成績分五等第,第一名可以有很多位,沒有所謂最後一名,主要是顧慮少數學習較差者的自尊心。

有人認為,他們的教育過於個人化、自主化與自由化,對國民教育品質不利,然而事實勝於雄辯,他們歷史上有許多哲學家、心理學家、文學家、科學家與音樂家等,例如:哲學家有胡賽爾與維特根斯、心理學家有佛洛伊德、文學家有茨威格與卡夫卡、科學家有薛丁格、包利與波爾茲曼,音樂家有莫札特、舒伯特、史特勞茲與海頓,個個都是世界知名之士。另據統計,奧國已經自行培養出19位諾貝爾獎得主,且奧國人的生活品質居世界第五位,有歐洲藝術與花園之都的美稱。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的教育應以奧地利或德國為師,才有助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培養出各種傑出人才。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