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倖存者還是背叛者?李登輝與白色恐怖

2015-09-14 06:40

? 人氣

李登輝年輕時代是否曾加入共產黨,時移事遷,現在成了說不清楚的政治問題。(葉信菉攝)

李登輝年輕時代是否曾加入共產黨,時移事遷,現在成了說不清楚的政治問題。(葉信菉攝)

前總統李登輝又出書《新.台灣的主張》,但相較於既深且濃的日本經驗,李登輝對於自己的白色恐怖經驗仍然輕描淡寫,這一段白色恐怖歷程,儼然已成為李登輝之謎,某種程度也成了台灣之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較於以前的作品,李登輝在《新.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到他曾經受「新生台灣建設研究會」影響,該會是日本戰敗後、一群台灣留日學生為了能對國家貢獻而組成的組織,但事後證明這是一場民主幻夢,研究會回台後幾乎未開會,只因其中一名成員被密告家中有日本共產黨雜誌訂費收據,研究會因此受到白色恐怖牽連,不少名列其上的知識分子遭到槍斃,或繫獄;然而,李登輝書中對此並未多所著墨。

前總統李登輝將於九月出版新著《新.台灣的主張》(遠足文化)
前總統李登輝於九月出版新著《新.台灣的主張》,但書中避開是否曾經加入共產黨的疑問。(遠足文化)

至於和李登輝是否曾加入共產黨有明顯關係的,書中只有寥寥數段,「我和共同經營二手書店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政黨『新民主協會』(應是新民主同志會)。雖說是政黨,卻沒有什麼黨魁,而是大家一起討論,決定辦什麼活動。朋友之中,有一位是共產黨員,他弟弟也受到他的影響,加入了共產黨。有時大陸的共產黨會來聯繫,新民主協會就完全被共產黨吸收了。此時,我選擇與新民主協會斷絕一切關係。」

李登輝退出的理由是,「根據馬克思的說法,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國家才會發生革命。當時的中國距離那樣的階段還很遙遠。也還沒孕育出足以擔當革命大任的勞動階級。那時我察覺到,中國共產黨不過是為了施行皇帝式的獨裁政治,而把馬克思主義拿來歌頌利用罷了。」

李登輝所言甚是,即使共產革命成功之處都不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地方,但這仍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共產黨合理的質疑,李登輝甚且很有遠見的預見當年許多知識分子之所未見,中共和蘇共一樣,只是以共產之名來掩蓋獨裁之實罷了!

唯一的問題是,在白色恐怖年代,共產黨的進退之間,絕非是光華閃耀的理論思辯而已,經常的,這是勇氣與恐懼的血肉掙扎,這是和親人的慘痛訣別,最後甚至是生死一線的冷洌抉擇;身為白色恐怖倖存者,李登輝的困難在於,他恐怕不能輕鬆的說,「我最後活下來,是因為我對共產黨比較了解,我真的比其他人更讀通了資本論。」

曾經親身經歷奧茲維茲集中營的作家普利摩李維指出,集中營倖存者都會經歷難以克服的羞愧及創痛,他們感到羞愧,「因為自己取代了別人而生還?尤其是取代了比你慷慨、體貼、有用、聰明,比你更值得生還的人。」

確實,即使在死亡威脅迎面而來的白色恐怖年代,同志愛及勇敢仍然不是奢侈品,政治犯黃華昌在回憶錄中回想,當他被刑求得奄奄一息回到牢房,另一位難友吳思漢立即到身邊照顧他,吳思漢是活躍的共產黨組織者,因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被補,當時應已知自己難逃死刑槍決。

黃華昌回憶錄。(前衛出版社).JPG
已故政治犯黃華昌回憶錄近來重出,重顧白色恐怖及戒嚴年代。(前衛出版社)

在李登輝牽涉的「新民主同志會」案中,其他的同志非死即關或逃,卻只有李登輝安全過關,因此一直有李登輝出賣同志的說法,但在沒有更直接的證據前,也許寧可採信,李登輝曾經受到同志的保護。在國史館出版的《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中,李登輝引用當年同志李薰山1988年的一段話:「如果我和林如堉在捕後就供出李蒼降和李登輝的話,那麼,李蒼降也不會在後來被槍斃,而李登輝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那麼,除了倖存者抽象的原罪感外,李登輝確實是深深的受恩於這些同志的。在另一本李登輝自傳體的《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一書中透露,1969年約談李登輝的警總調查官曾經說,「現在要處死李登輝,比掐死一隻螞蟻還容易」,言下之意最後是蔣經國救了李登輝一條命,然而,相較起一人之下、如日中天的蔣經國,那些1948年代遭到逮捕的同志,則是拼著自己的肉身,不供出李登輝,這當然是更大的恩賜,如果李登輝性命不存,蔣經國後來賜予的權力地位是毫無意義的。

1969年後,李登輝不但拿到「自新證」,而且加入國民黨,對於那些絕命於馬場町的同志而言,這是背叛;但李登輝的說法則是,「有人是在體制外努力做改革,非常令人敬佩,但我選擇留在體制內進行改革。這就是我的做法。」事實上,李登輝在體制內的改革,最後竟然翻轉了體制,甚至成為國民黨崩解的遠因,這才是李登輝的終極背叛。

然而,這究竟是和魔鬼交易後的善惡共生,還是機會主義者的權力伸展,看來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答案了;回首當年的難友,承受著背叛者的質問,這是李登輝所該承受的最小代價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