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英國社會的良知真被喚醒了嗎?

2015-09-14 06:27

? 人氣

這個星期觀看英國社會對「難民危機」的反應(「難民危機」這個媒體用詞其實不正確﹐他們是尋求庇護者﹐尚未被給予難民身份)﹐感觸很多。看到那三歲的敘利亞男孩艾蘭克地(Aylan Kurdi)屍體被海水衝上岸的悲慘照片﹐忍不住想到這十多年來的每一悲劇。人的生命是如此被踐踏﹐而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十五年前﹐多佛港的貨櫃車裡發現被活活悶死的五十八名中國男女。他們還未踏上英國國土﹐就已喪命。而當時的一般英人並不將這悲劇看作與己相關的事﹐在他們眼裡﹐「偷渡客」悶死于貨櫃車內﹐唯一責任是在「偷渡集團」身上﹐與英國無關。

到了二零零四年的莫克姆海難﹐二十三名中國拾貝工人溺斃海上﹐英國社會不能再漠視移民的死亡了﹐畢竟﹐他們是在英國境內勞動期間喪命的。莫克姆海難激發了許多社會人士﹐以致工會﹐對移工處境的關注。他們猛然發現﹐英國不存在對移工勞動環境的監督﹐移工沒有人身基本保障。海難因此促發了《工頭執照法》的制定。社會對移工在英國國境內被嚴重剝削的狀況﹐不再能視而不見。然而同時﹐主流的移民論述﹐仍未能超越「偷渡問題」﹐遇難的移民﹐仍舊被當作「人口走私集團的不幸受害者」﹐國家的角色從來不是主流移民論述的一部分。

英國莫克姆海灣﹐二零零四年中國移工遇難處 (白曉紅攝)
英國莫克姆海灣﹐二零零四年中國移工遇難處 (白曉紅攝)

英國社會對於「他人」族群的災難﹐總是抱持着謹慎的憐憫。那種有條件的憐憫﹐很少能發展成任何行動。一次又一次﹐死于貨櫃車輪下的尋求庇護者﹐都未能得到英國社會 -- 更不用說主流媒體 -- 的基本同情。草根移民權益團體﹐不斷試圖喚起社會良知﹐試圖以「人的面孔」(強調移民的個人家庭背景和狀況)暖起英人冰冷的心。但這些少數人的努力總少有回報﹐冷漠仍是主流。去年加薩上千名孩子在以色列轟炸下喪命﹐都不曾讓媒體動容。自二零一一年來敘利亞戰火造成的家破人亡﹐也未曾讓媒體和社會改變它對「外來者」的態度和政策。很多英人對這些國外戰火傷亡的影像非常痲痺﹐一般人僅做出所謂「真糟糕!」的反應(the "oh dear" response)﹐基本上感覺與己無關。

而這幾天﹐好像一切都改變了。三歲的敘利亞男孩艾蘭克地的屍體被衝上土耳其伯頓海灘﹐也就是英國人喜愛的旅遊地點。艾蘭克地和哥哥﹐母親三人﹐逃難到希臘途中在海上遇難。他弱小的身子﹐衣冠整齊﹐小臉蛋埋在沙灘裡。這個影像震撼了每個人﹐這孩子﹐可以是任何人的孩子﹐一個平時蹦蹦跳跳的活潑孩子﹐一個代表未來希望的孩子。他冰冷殭硬的身體﹐被發現在這每個英人都熟悉的平凡地點﹐突顯了死亡的殘酷﹐終於打動了英國社會﹐似乎融化了它的冰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