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歷史教學的挑戰

2018-11-11 07:00

? 人氣

這其中除了涉及理論與分析以外,更重要的是意義賦予,而毫無閃躲能力的,主觀性將會滲透其中,這是某種「全體」、「整體性」或「背景」有關,或者,甚至與「過去本身」的概念有關。[13]是用來使不具有意義的片段能組織融匯起來的建構工具,這意味著,被建構來脈絡化事實的如是「脈絡」,最終必定是想像與杜撰的。[14]與事實正好相反的,脈絡絕不可能是早就存在的,是被「發現」到的,因此,所有具有意義的歷史,實際上都是事實與虛構參半,這雖然替歷史的部分價值(具有某種意義),打下了定海神針,卻也摧毀了歷史作為完整反映過去的正當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學家建立的歷史,必須參照一個基準點,這個基準點是客觀的、本質的、實際存在那裏的,是所謂可以拿來比對真偽的基準,藉由這個參照點,史學家可以準確的判斷還原的歷史場景是否足夠真實。

可是現在,所有的歷史著作與研究、史料,都是透過研究前人所留下來的紀錄、史料也是透過某些人書寫所遺留下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史家能研究的歷史,其實是站在不同論述上建立的,是一種堆疊、鋪成、轉化,而所謂的參照點,也可能是參照他者的東西而建立,並非是客觀、本質的存在。傳統史學家創造出來的歷史並不是與過去相符應,而是與歷史學家視為「過去」的想像與真實參半的論述相符應,過去仍是過去,它並沒有在這場遊戲中現身。

當認知到過去之中並不存在可與其符應的敘述時,過去所擁有的各種個別敘述,是歷史學家的詮釋性編織情節所賦予的,傳統那種認為敘事中所講述的歷史的精確性/正確性,端視所講述之往事與所發生之往事的符應程度的觀念,其基礎遂告終結。[15]

當然,史家們的努力,或是說,歷史所追求的核心價值是甚麼?那就是透過嚴格的學科方法嘗試逼近真實,它難以現身卻非做不可,無可厚非,這將是一場硬戰,畢竟:「歷史學者最困難的工作之一是收集那些他認為必要的資料。若無各種指南的幫助,他簡直不能成功;檔案或圖書館的目錄、博物館的引得,以及各種書目……這個智慧訓練上的缺陷無可避免地要耗掉我多少愚蠢而又徒勞的努力」,[16]要想在雜亂無序的史料海中找出與議題相關的史料,然後重新組織它,賦予它生命,著實是一件耗時耗力的苦差事,一點都沒有羅曼蒂克的魔力存在。

史家運用史料與脈絡,嘗試去回答他們想知道的問題,這不但依據史料,更重要的是史家究竟想要解決甚麼問題,如何在建構時,將一些看似分隔的、相異的行動與事情,編排成具有時間順序和內在關聯的整體,而賦予其意義。[1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