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真男人,娘們,女漢子

2015-06-26 05:40

? 人氣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抗戰國民黨總統初選成功,被稱為「女漢子」。(蘇仲泓攝)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抗戰國民黨總統初選成功,被稱為「女漢子」。(蘇仲泓攝)

我看到兩則新聞,「洪秀柱衝民調!支持者:挺政壇僅存『真男人』」與「楊志良批國民黨一團爛『男人像娘們』」。讓我非常感嘆,「真男人」被當作對女人的讚美,「娘們」則被當成對男人的羞辱,當中的明確顯示出社會的男尊女卑、崇陽貶陰,社會常以男性/陽剛作為「好的」、女性/陰柔作為「壞的」,這樣的價值觀是社會長期以來內化造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厭女」(Misogyny)。
 
之所以「真男人」會變成一種讚美,甚至適用於女性身上,無疑是基於社會對男性/陽剛的崇拜,認為具有此特質就象徵著果斷、有能力、有膽識、有責任感、有正義感等正面特質,而許多負面特質則就直接被貼在女性/陰柔身上,諸如:歇斯底里、優柔寡斷、麻煩等特質,甚至這些特質本身也沒有什麼不好,通常只是父權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從「婦人之仁」與「最毒婦人心」這兩個修辭來看就知道了,女性無論仁慈還是狠辣都是被羞辱、賤斥的,也就是說只要厭女文化還存在的一天,女性/陰柔無論如何都遭受會被貼上貶抑的標籤,任何女性/陰柔者都無法倖免。
 
不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娘們」作用在男/女身上,卻有著不一樣的效果與殺傷力,女人被稱作娘們雖是遭到貶斥,卻似乎「理所當然」;男人被稱作娘們卻似乎十分羞恥,這有部分是因為「恐跨」(Transphobia),社會將性別當作一種階級,且不可輕易跨越與翻轉,若有誰越過那條線,便會遭受歧視、羞辱與暴力等,甚至可能連命都不保。但這種現象又不是單純恐跨,因為當女人被稱作時「真男人」卻未必是羞辱,因此可以發現當中還有厭女的成分在內,只是厭女與恐跨兩者不單單只是「相加」,而是一種相加後加倍且具針對性的「交叉歧視」,所以此現象稱作「厭跨女」(Trans-misogyny)。正如社會中對於跨性別族群的歧視中,對於跨性別女性(男跨女)有相對於跨性別男性(女跨男)有更明顯的歧視,顯現出在社會眼中「女人變成男人」在某種程度或某些時候是可敬的,「男人變成女人」卻是相當可恥的一件事情。也因為這個因素,所以「娘們」在男人才會有這麼大的羞辱性與殺傷力。
 
也有人在討論,社民黨中山北松山區立委候選人-李晏榕,她於競選稱為上自稱為「女漢子」,似乎也是一樣的性別修辭用法,將「漢子」這個對男性/陽剛的美稱套用在自己身上,表示自己比其他女性與不是「漢子」的男性優秀。但李晏榕自稱「女漢子」,並沒有說就是比較其他女人有擔當或優越,也未必有在表達這樣的意象,解讀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理解,如果「女漢子」只是單純代表「具有男性特質的女性」,且當中並沒有表示因為是「女漢子」而比較優越的話,那這就像跨性別男性(女跨男)自稱「男人」,也不是因為歧視女性、貶斥自己原生生理女性的身分一樣。相反地,如果完全否定他人自稱「女漢子」的權利,那其實就是在否定他人自我認同與自我性別認同,這種批評帶有「順性別主義」與「性別二元制」的思維。
             
而且,「女漢子」一定是讚揚嗎?試著去想想,它的同/近義詞「男人婆」,是否也是對男性/陽剛尊崇下的讚揚?除此之外,「女漢子」與「真男人」可差遠了,當中的性別名詞的組成並不相同,前者由「女」、「漢子」兩種性別詞彙組成;後者則只有「男人」一種,還特別強調「真」,似乎就是將男人有劃分成了真/假兩種等級,並強調了真男人擁有最崇高、最多的男性優越。而我認為李晏榕身為婦女新知的常務董事,或其他女性主義者自稱女漢子,當中多半有「挑戰原有性別位階」、「打破性別二元框架」以及「擁抱污名」的意涵在內,象徵者「女人也能做目前男人在做的事情,以及擁有男性優點」,如果純粹用「以『真男人』作為讚美」的脈絡去理解,我認為實在是不足的。
 
語言其實是很深奧的,我們在講一句話、一個詞的時候,多半後面都有深遠的脈絡在,且常常反映出這個社會發展的狀態,諸如性別、階級、文化等等,若我們希望有個更平等、友善的社會,就也必須從語言著手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恐性與受暴連線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