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庵VS張大春:長相思,竟穿越───對談《大唐李白》

2015-06-21 05:50

? 人氣

張大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書場中,故事可以無限延伸,說書人縱使一部書說一輩子,也可以時翻新變,日出機杼。而且每說一次,都可能會因為書場中當下的氛圍而改變。書面文本沒有這個條件,也就在深刻的層次上失去了這種技藝與美學。《紅樓夢》經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而作者卻沒有一次公開說講、隨機應變的經驗,也就是說,此書沒有書場上的實兵演習,遑論後世的現代小說家了。

實則,「講」尤其是有眼光接觸的現場,作(講)者最能夠從臨場的反饋中得到關於作品的真實意見,因為人在聽故事的當下不會撒謊,故事蕪雜、無趣都會立即反映在讀者的臉上,令讀者迷失還是迷惑也可能只是一線之隔,但是敏感或經驗豐富的說書人自能體會、揣摩。

我有時會不厭其煩地將一個尚未寫出的故事說給不同的朋友或家人聽,察其顏色、觀其動靜,很能得知這故事值不值得寫出、以及應該如何使用「可喜可愕」的手段寫出。也有些時候,講個三、五次,越說越無趣,還會徹底拋棄寫作的念頭。

就像不該有一盤下到天荒地老而仍沒有戰果的棋局,規模長大的小說,反而更該隨時給讀者「這就是結局了」的錯覺。這種錯覺,會讓讀者在強攻一段漫長或艱難的段落之後,得到放鬆的趣味。但是當這放鬆感容或會讓讀者放棄閱讀的時候,作者就得施以離題的手段,令讀者踏上看似下一個、全新的好奇旅程。

說來都是簡單的道理,困難的是分寸如何拿捏。比方說:「李白來到銅陵,遠望群山,坡間長滿了香薷之花。他知道,此間地下有銅,這或恐正是上清派道者向天子請修宮觀的本意。」

這一段出自還沒有出版的《大唐李白‧長相思》。我跟人當故事說了好幾次,效果都不好。除非我先讓聽故事的人知道:香薷(銅草花)有吸附土壤中含銅的特性;但是,怎麼讓唐代人表述出他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的化學知識呢?這是說書人最有趣的考驗。

大唐李白第三部《將進酒》
大唐李白第三部《將進酒》

*作者傅月庵為知名作家、藏書家、出版人/張大春為知名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本文為兩位作家對談大唐李白第三部之《將進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