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透頂的危機處理 將Uber卡蘭尼克推向斷頭台:《橫衝直撞》選摘(1)

2018-10-23 05:10

? 人氣

厭女文化風波

Uber 永遠都擺脫不了竄燒的厭女文化指控。從Uber 開始快速擴張到世界各地開始,女性被司機騷擾、威脅、甚至攻擊的報導層出不窮。舉例來說,2016年,Boston.com網站的記者艾莉森.波勒(Allison Pohle)寫下她悲慘的遭遇,敘述一次搭乘Uber 的經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完全按照Uber 對乘客的建議,上車前核對車牌號碼,確認是App 為她配對的車。實際上那輛車是雙門車,已違反Uber 的規定,而對她來說,坐前座比較方便。結果,她一上車,司機就鎖上車門,直接提議要和她上床,這部分她鉅細靡遺地寫在文章裡。

Uber等網路叫車服務,衝擊計程車市場。(AP)
「從Uber 開始快速擴張到世界各地開始,女性被司機騷擾、威脅、甚至攻擊的報導層出不窮。」(示意圖,美聯社)

波勒最後毫髮無傷地下車,但是嚇壞了。而且,她跟Uber 反應時,客服代表只是道歉,並給她30 美元的車資電子抵用券作為補償。沒有人知道,那位司機是否受罰或被踢出平台。同樣的情緒也滲入Uber 的內部員工中。2017 年2 月,Uber 前工程師蘇珊. 富勒(Susan Fowler) 在網路上發表一篇名為「回想我在Uber 那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Reflecting on One Very, Very Strange Year at Uber)的文章。

她詳述遭到男性上司性騷擾,向Uber 人資部門舉報此事,人資部卻對她的投訴不理不睬。卡蘭尼克在Twitter 表示,富勒所指控的事「很可惡,而且和Uber 的理念與堅持背道而馳」。

他補充說明,自己是第一次聽聞富勒的控訴,為此他召開委員會,請董事會成員亞麗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與美國前司法部長艾瑞克. 侯德(EricHolder),對此事展開調查。

只可惜上述種種補救方法,都無法提升Uber 在女性心中的形象。誠然,Uber 提供計程車沒有的好處,能夠追蹤行程,還能記錄司機身分。不過,人為狀況不可避免:Uber駕駛並不是唯一對女性不友善的人。但是,這個Uber 開通的最新平台,卻使問題惡化。各處的計程車司機都受到規範,多數城市在計程車後座醒目之處,都列了投訴專線與司機的身分證字號。Uber 一次又一次顯示,對這類投訴反應不當。

確實,身為一家新的私人公司,Uber 經常對各式投訴不聞不問,不只是來自於受到驚嚇乘客的投訴。但因為Uber 的規模和知名度,就很難擺脫女性對其避之唯恐不及的形象。

新聞網站BuzzFeed 甚至發表一篇報導,宣稱在分析Uber 的客服投訴資料後發現,有數千筆投訴提到「強暴」和「性騷擾」字眼。Uber 最後終於駁斥BuzzFeed 的報導,指稱rate(比率)一字常被拼錯成rape(強暴),還有「rape」這個字其實是出現在如「Draper」這樣的人名裡。

Uber 說,他們分析三年來的資料,發現有170 件指控性騷擾的客訴,換算一下比率,就是平均每330 萬趟旅程中,會出現一件性騷擾客訴。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的看法,傷害Uber 的基本底線。Uber 科技之力的每項優勢,若落入壞人手裡,有可能會讓你不寒而慄。碰上了暴躁易怒的司機,讓司機知道乘客的名字和住址,又是另一回事了。

綜觀之前的「Boob-er 事件」與其他案例都顯示,Uber的高階主管遇到這些敏感的議題時,都在想辦法要從深淵裡脫身,而非解決問題。

*作者為《財星》雜誌資深主編,專門報導矽谷與華爾街;《財星》年度科技論壇「財星腦力激盪科技會議」(Fortune Brainstorm Tech)的共同主席。2008年於《財星》(Fortune)發表文章<賈伯斯背後的天才>(The Genius Behind Steve),正確預測蘋果未來的執行長,是當時的營運長庫克(Tim Cook),因此廣受注意與重視,也開啟了這本書的寫作動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