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核能轉型」常識 — 臺核四危,四危皆安

2024-05-16 06:50

? 人氣

台電核一廠用過燃料棒乾儲設施使用執照卡關多年,近日台電與新北終於達成協議。(資料照,台電提供)

台電核一廠用過燃料棒乾儲設施使用執照卡關多年,近日台電與新北終於達成協議。(資料照,台電提供)

如果說,臺灣的歷史腳步一路走來,到了現在是民進黨才需要「正義轉型」的關口,他具體該「轉」的「型」是什麼?很簡單,廢掉他的兩張「神主牌」:「反核」與「臺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是民進黨最具恐嚇效果的「反核」宣傳,要「核能轉型」順利,先要破除包括民進黨自身在內的公眾輿論對「核危」根深蒂固的疑慮,此即本文內容,「臺獨轉型」另論。

「臺核」四危

所謂核電的危險,終極地說,就是核輻射洩漏的危險,分成兩類:一類是內在固有無法避免的,僅一項,是核裂變發電的副產品核廢料;二類是外在或有的,是運行中可能遭遇的不測,有三種可能,分別是操作失誤、地震、戰爭。以上兩類四項的「核廢料、誤操作、地震、戰爭」,就是標題的核電「四危」。

世界上所有的核電廠理論上都面臨「核四危」中的前兩危:核廢料與誤操作;只有少數核電廠會再面臨第三危:或地震,如日本,或戰爭,如烏克蘭;只有更少數的核電廠會同時面對「核四危」。臺灣很不幸,不僅這「四危」具在,而且不是個別核電廠,而是窩在狹小臺灣的所有核電廠,可說都籠罩在「核四危」的陰影下。臺灣的「核不幸」,是否堪稱世界唯一?

然而,以上「乍聽悚極」的「臺核四危」,細細想來,不需專業,僅憑常識,即可理解,它們有些已經不存在或根本不存在,「聞風」而「喪膽」地畏懼之,是被誤導地「自己嚇自己」;有些即便危險存在,卻也並非不可解決,臺灣人其實大可對核電放心。分敘如下。

核不危之一:核廢料

在所有的「核四危」中,對筆者而言,只有「自行直接處理核廢料」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筆者不懂,故無法用「直接常識」來談論證明它「不危」,只能用「間接常識」來說明。首先,「核廢料」是至今為止全世界所有的「核裂變」電廠毫無例外都有的難題,但所有的核電廠都安全地處理了這個難題,否則今天世界上不會有「核裂變電廠」存在。既然如此,核廢料還有何「危」可言?

對此,反核者或會說,沒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核廢料現在確實已達「不危」狀態,但臺灣情況特殊。臺灣是小小的海島,地窄人眾,處理核廢料的潛在及長遠成本非常高昂,核廢料就是臺灣的「不定時炸彈」。

如此辯解的前提是,臺灣是在小小的本島處理核廢料,才會「潛在及長遠成本非常高昂」。如果運到國外呢?

過去臺灣似乎嘗試過將核廢料運往國外處理,遇到不少困難。但現在的形勢已完全不同,現在是全世界關心臺灣,整個西方民主世界都要幫助保護臺灣,甚至願為臺灣而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雖然更主要動機或是為他們自己。在此背景下,臺灣向這些國家求援,要求幫助解決直接關乎臺灣「國家安全」,以及直接關乎他們自己的「晶片安全」(臺積電用電需求甚殷)之臺灣能源核廢料問題,相對於被捲入臺海戰爭,或受臺海戰爭影響的巨大經濟風險(高科技供應鏈中斷等),接受一些臺灣的核廢料,相對而言,對他們應是小事一件吧?臺灣是否也可玩一玩「晶片換核廢」?

翻開地圖,數一數西方世界對臺灣態度友善,可幫助解決核廢料的「地廣人稀」國家: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瑞典、挪威、烏克蘭、波蘭、德國、土耳其,以及憑我的「有限外交常識」想像不出來的其他國家,大概可列出一長串。臺灣可否把自己的核廢料「外包」給這些國家的核電廠處理,或還可通過他們的政府去交涉?如此,核廢料還會是臺灣的「核電之危」嗎?

不知臺灣核電的有關部門有否嘗試過這個思路?此外,日本處理核廢料的經驗,是否可供臺灣借鑒?

核不危之二:誤操作

這個議題筆者在兩年多前刊出的《信常識,求「國利」,進萊豬,轉核四》一文中論述過,此處再復述若干內容。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全世界的核電運行現在已非常安全,由「誤操作」遭致的核洩漏事故幾乎是零,包括一向被臺灣看低的大陸中國 ── 他們目前在運的核電廠有55座之多,但可曾發生過值得一提(至少美國三哩島事故等級)的重大核事故?

至今為止,全世界純粹由人為操作因素導致的「史書留名」等級的核洩漏事故只有兩例,一是1979年發生在美國的「三哩島核事故」,並未造成重大後果;二是1986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的「車諾堡核洩漏事故」,後果非常嚴重。

「三哩島事故」和「車諾堡事故」都發生在核電發展的較早期,兩起事故之間只隔了7年。但從「車諾堡事故」的1986年起到現在,三十八年過去了,全世界的核電廠數量已達440餘座(2022年),卻再未發生過類似的大型核危事故。這說明在世界範圍內,核電的安全管理已獲長足改進,至今餘威仍在的此類「核危」擔憂,其實是被誇大的虛像。

這個「核危虛像」在臺灣尤其值得一提。核危,核危,什麼是衡量「危」的最權威標準?傷亡人數,是不是?縱觀臺灣運行過的三座核電廠,從核一正式啟用的1978年12月6日起至今的四十五年餘期間,三座核電廠因核事故導致的傷亡人數是多少?按網上資訊,只有「工傷」死亡的一人。亦即,臺灣三座核電廠前後運行四十五年餘,因人為「誤操作核洩漏」導致公眾傷亡的人數,是○!此實踐雄辯證明:可以說,臺灣不存在「誤操作核危」! 

其實,真正的「X危」,臺灣是有的:「交通危險」。統計數字表明,臺灣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3,000人上下(主要是公路交通),還不算後果更麻煩的重傷致殘人數。如果「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的論調能成立,按同樣邏輯標準,豈不「沒有交安就沒有交通」,臺灣的公路交通早該停頓取締了?不妨算一下臺灣自有核電以來同期四十五年的公路交通死亡總人數吧,保守估計,按平均每年死2,000人計,四十五年,是驚人的90,000人!事實上,在臺灣,出門開車、坐車,甚至走在馬路上所面臨的「交通傷亡」風險,都遠高於臺灣三座核電廠所帶來的「核危」風險。

四十五年公眾○傷○亡的「核安」假議題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相比較,死了90,000人+無數重傷致殘的「交安」真議題卻輿論彷彿久睹漠然,這正常嗎?那些深信「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卻對臺灣「交危」現狀麻木無感的人,是否該醒醒了?

核不危之三:地震

古語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個道理放到「核危」議題上是一樣的:「以人類之短暫,度自然之悠長」。

在臺灣,最能唬人的「核危」恐嚇,就是地震威力。而這個「地震核危」的迷思,來自人類的「渺小不自知」,以己之短,度物之長。

人類的壽命很短暫,活八、九十歲已算「高壽」,從生命力旺盛的「牙牙學語」過度到極度衰微的「垂垂老矣」,充其量百年左右。但這「百年左右」對於大自然的地質演變,卻真是「彈指一揮間」,幾可不計:地質演變的年數,是動輒以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年起計的!

臺灣雖然地震頻繁,但並非每寸土地的地震發生機率都相等,地震只發生在「地質變動」活躍的「活動斷層」之上。臺灣雖有多條「活動斷層」,但大部分地區都是「非活動斷層」,不會爆發地震。這些地區就算有了地震現象,也幾乎都是由別處傳來的「地震波」所引起,而非「本地地震」,如臺北市,時不時會遇到2〜3級的「有感地震」,但幾乎全是花蓮等地傳來的,包括今年4月3日「25年來最強」的「5級弱」,沒有「臺北盆地」自生的地震。(關於「臺北大地震」,一些流傳甚廣的資訊其實是錯誤的)

地質演變的特性決定了:要使地質穩定的「非活動斷層」演變成容易產生地震的「活動斷層」,至少得千年萬年以上。所以我們可輕易得出一個結論:臺灣任何一個「非活動斷層」地區如果過去兩百年沒有發生過「本地地震」,則未來不可能經過同樣區區的兩百年就演化成「活動斷層」,產生「本地地震」(為何是「兩百年」,見下文的「除役」)。其實,「未來兩百年」是極其保守的說法,實際年數很可能是「未來兩千年、未來兩萬年」都不會發生「本地地震」。我過去也擔心過臺北地震,尤其是大屯山「火山爆發」的可能性。但自從想通了「地質演變極其緩慢悠長」等的道理後,這些「地震擔憂」一掃而空。

不過,不解這一點的臺灣人似乎不在少數。就在自己悟透這個道理後沒多久,臺灣開始了2022年的「九合一」選戰,便讀到新聞說,臺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因「內政部統計,北市如果發生規模6級以上的大地震,恐怕會有4千多棟建物倒塌,大家都很關心臺北市的建築耐震係數」,故「對臺北市整體包括都更、老屋危老重建等計劃,都會儘速推動」。

以「6級以上大地震,4千多棟建物倒塌」的嚇人理由來推動都更,這是一回事,但自己是否真相信「臺北市會發生6級以上大地震」,是另一回事。如果連內政部和臺北市長都如此信了,難怪民進黨能輕易唬住公眾,綁架臺灣的反核輿論。

說到「核危」的地震相關議題,還有一個安全因素要瞭解:核電廠並非幾百幾千年的「近永久」存在,它是要「除役」的。臺灣核電廠的「服役」年限一般是四十〜六十年,遠少於上述的「未來兩百年也不會發生『本地地震』」的「兩百年」。臺灣所有核電廠的地址,都經過謹慎又謹慎的反復調查比較後再選定的,在那些地方,未來在核電廠的服役年限內發生六級以上「本地地震」的可能性,基本上是○。不信可先看歷史:在建蓋了核電廠的過去四十五年裡,臺灣發生了無數次地震,包括多次從花蓮、南投到臺南的損失慘重大地震,,但哪次地震實質威脅到了臺灣的「3+1」座核電廠?

臺灣核電廠的「地震相關議題」還有一個躲不過的話題:海嘯,像日本311核災那樣由海嘯引起的嚴重核洩漏事故。

日本311核災是一起特殊事故。它的發生須具備兩個必不可少條件:大地震引起大海嘯襲來;核電廠的設施不堪應付如此程度的海嘯。問一下地質與核電兩方面的專家:按「地質演變」本身的特性規律,以臺灣核電廠外海的地質條件,未來發生「日本311等級」地震與海嘯的可能性有多大?吸取了「日本311」的教訓後,我們未來核電廠抵抗這種地震海嘯的能力會如何?

這裡有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今年一月初日本能登半島7.6級大地震,破壞巨大,死傷慘重,附近的幾座核電廠卻都安然無恙。 

1986年,蘇聯爆發後果嚴重的「車諾堡核洩漏事故」,之後,全世界的核電界吸取教訓,出臺一系列的「核安」政策與技術改進,於是,三十八年過去,全世界再未發生過「車諾堡等級」的核事故。同理,日本的「311核災」後,全世界的核電界也一定吸取教訓,出臺針對大地震大海嘯的新「核安」政策與技術改進,以後「日本311性質」的核災也將不復再見。

核不危之四:戰爭

說到戰爭的「核不危」,先不談道理,只列舉一個事實:戰爭中的烏克蘭。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各地的常規電廠一再遭到俄羅斯的轟炸襲擊,但被俄羅斯佔領的核電廠雖然一開始屢屢傳出要被俄羅斯「動手腳」,最終卻平安度過。此事實豈非在向世界表明:核電廠在戰爭中比常規電廠更安全?

為何如此?這要站在「戰爭進攻者」的角度來看此議題。

核電廠會變成戰爭中的敏感話題,是因為核電廠一旦被轟炸破壞受損,很可能核洩漏,釀成類似「車諾堡等級」的重大核事故。也因此,世界輿論一致認為,「攻擊核電廠」的嚴重性質,「等同使用核武器」。

既然是「等同使用核武器」,「戰爭進攻者」就要盤算:與其進攻破壞核電廠,為何不真的動用核武器?可憑「常識」比較此兩者:

選項 好處 壞處
破壞核電廠 摧毀敵方的這部分電力供應 導致核洩漏,如果是自己要去佔領的地區,如烏克蘭的「紮波羅熱」地區之於俄羅斯,臺灣島之於中共,這核洩漏是給自己製造未來巨大的麻煩
使用貨真價實的核武器,假設是「戰術核武器」的「中子彈」 大規模殺傷敵方人員、核污染風險小、不損壞對方的武器裝備設施建築,完全符合「該除的除(戰鬥人員),該留的留(佔領後供我使用)」=「留島不留人」

由此可見,首先,當今之世,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破壞核電廠」有著極高的輿論及後果(日後被追責清算)門檻,沒人敢輕易下手;其次,如上文分析,真要動了「核」的念頭,也會略過「利少弊多」的核電廠,直奔「核武器」而去。

「在戰爭中,核電廠反而比常規電廠更安全」的結論,是否沒錯?

「核安」實例:臺積電行,為何核電不行?

不知從何開始,臺積電在臺灣擴廠成為一個產業界與投資界的熱門話題。其實,「臺積電擴廠臺灣」另有一個重大意義:它已悄悄地為臺灣的「核能轉型」啟動了良好開端:臺積電可在臺灣安全擴廠,核電為什麼不能運行?

說到「安全」,很顯然,臺灣的輿論並不擔心臺積電在臺灣擴廠的安全風險,這出於幾乎所有「非臺積電人」── 從官員到百姓 ── 的「潛意識關注點」,而這與「臺積電人」大相徑庭。「非臺積電人」的「潛意識思考」是:即便臺積電被震垮了,也不會造成類似「核洩漏」的「公共災難」,所以臺積電在臺灣擴廠沒問題。「非臺積電人」既不擔心,也不關心臺積電的「地震安全」問題。但「臺積電人」當然不是相同心態,他們擔憂的是,如果工廠遭遇地震不測,臺積電的損失是美金數以億計,甚至數十億計的。因此,「臺積電人」對自身工廠的「安全意識」肯定千百倍地超過「非臺積電人」。

臺積電在臺灣面臨的危險因素是什麼?扼要一點,可說也是「四危」:電、水、地震、戰爭。這四危中的後兩「危」與核電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只需關注此「兩危」。在地震與戰爭的「兩危」中,戰爭百分百是人為因素,可以通過人為努力消除,故戰爭不是「絕對危險」,只有地震,它要發生時,以目前的人類技術,連預測都難,更何談「消除╱制止」。地震是唯一的「絕對危險」。

以筆者的「非專業常識」理解,臺積電的「防震」要求應該比核電更苛刻:核電是要求建築物夠「堅固」,但臺積電要求的,是「極精密等級堅固」── 地震後同樣程度的設備「輕微位移」,對核電還「不礙大事」時,對臺積電可能已是災難。如果這個「非專業常識」的理解沒錯,結論就很簡單:防震要求更高的臺積電能應付臺灣的地震從容擴廠,防震要求相對低一些的核電還需擔心什麼?臺積電行,核電為何不行?

從「臺積電擴廠臺灣」,到前文提到的「過去四十五年餘臺灣無數次大小地震從未實質威脅過臺灣的四座核電廠」,兩件事說明同一個道理:在「地震之島」的臺灣,還有很多地方是「地震安全」的,臺灣延役╱恢復核電,與「臺積電擴廠臺灣」一樣,不必擔心。

筆者在文中一直強調「常識」。在臺灣,「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核四」也已成了「新常識」,但以上分析清楚表明,這個被誤導出來的「常識」,是純粹的「偽常識」,唯一作用就是傳播不實資訊恐嚇公眾,早該作為「假新聞」處理掉了。

最後,推薦一篇「國際原子能總署」今年3月底的新聞稿:《转折点:首届核能峰会在布鲁塞尔闭幕》。民進黨的核能政策,是該「轉型」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