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梅專文:「屋頂上提琴手」─堅持文化傳承向標竿前行的猶太族裔

2024-05-05 07:10

? 人氣

不 是很喜歡紐約的亂與髒的Yale,很想念聖地雅哥的家。他說,每當從家中遙望海洋,就置身在自然與不拘型式的自由中。母親的「紅豆湯」以及逾越節的主食 「無酵餅」(Matza),也是他最愛的猶太人食物。有日,他請我品嚐以麵粉和水做成的無發酵麵餅。他說,這看似平淡無味的食品,其實有著深遠的紀念和象 徵意義;提醒後人要紀念先人的苦難。外表扁平不起眼的無酵餅,則是提醒他們做人態度要不驕而謙。我邊吃邊聽不由得懷念先父愛吃的北方傳統乾糧 ─ 槓子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提及生命裡成長的種種美好回憶,不覺又談起「屋頂上的提琴手」的故事。他說,這部電影不僅探討猶太人傳統與現代思想,也蘊涵動人的親子之情、男女之愛等等。Yale說,我的父母就是泰維與他妻子的化身,重視「以傳統來平衡」的道理。就像傳統猶太人,認為「失去傳統就是失去平衡,優美旋律就消失了,猶太人就不再是猶太人。但如堅持傳統的傳承,不僅合乎 上帝所賜予的期望,也讓世人更瞭解猶太人。

夏卡爾Marc Chagall的畫作《屋頂上的提琴手》(維基百科)
夏卡爾Marc Chagall的畫作《屋頂上的提琴手》(維基百科)

日前,自台灣返回洛杉磯的途中,我在飛機上重看「屋頂上的提琴手」,當老爸泰維皺著眉頭,痛苦卻又無奈的喃喃自語「我怎麼能接受他們,我怎麼能否認我自己的 信仰,我怎麼能背棄我的信念,我要是再退讓下去,我會崩潰的。…」不禁想起86歲老母與幾位為了教育、信仰、文化、歷史傳承,而在各自崗位努力的朋友們。

當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碰,相信必有矛盾與堅持的衝擊;甚至痛苦。因在現實生活裡,傳統若拿捏得不好,往往遭來「頑固」「死硬派」等抨擊。

劇情發展到最後,是猶太全村被迫遷移的畫面,三女婿費耶卡決定帶著三女兒卡娃離開俄羅斯遠走波蘭。費耶卡對泰維說:「有的人被勒令趕走,但有的人是被沉默趕走。」這句有立場、同情而是非分明的誠懇話語,讓老父親聽了之後,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感。

他雖然仍繃著臉,卻在兩人離去前,以「願上帝與你們同在」的虔誠祝福,送給原本不能接受的一位斯拉夫人、又是異教徒的女婿;一句「無法與沒有人道的人住在一起」真心話,打動了原本堅持「猶太人不可與異教徒通婚」的泰維。

自古至今,從生活與報章雜誌,不也時時有父母拒認孩子所選的女婿或媳婦。親友或政治人物,常僅為信仰與政治不同、背景不同,語言與肢體暴力不斷出現。

當三十多年後重看「屋頂上的提琴手」,因生活歷練與挫折,我多了省思與感動。並且體會到不管是面對傳統或現代,或是面對不同事件我們都需要有生命的愛,真摯的感動與堅定的信仰。

2020年與住在聖地牙哥的猶太裔朋友Yale Strom再度聯絡,他說「仍繼續以希伯來語言與希伯來音樂傳遞信仰。」(王育梅提供)
2020年與住在聖地牙哥的猶太裔朋友Yale Strom再度聯絡,他說「仍繼續以希伯來語言與希伯來音樂傳遞信仰。」(王育梅提供)

台灣經營出版社的老郭與來自越南的詩人朋友,一直努力地想如何將熟悉的台灣、 越南的人、事、物,以文字或圖片做完整的報導。藉由這樣傳承,讓下一代對自己生長的土地有所認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