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從越戰到以巴戰爭─美國大學生為何同情巴勒斯坦?

2024-04-29 07:00

? 人氣

之後隨著以色列進攻加薩,年輕人的不滿更加沸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12月,以色列被南非以「種族滅絕」之名告上國際法院,皮尤研究中心也在該月公布了「美國人對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看法」的民調結果:18-34歲受訪者中,有38%認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過頭了」;在35-49歲受訪者中,這個數據是27%;在50-64歲(23%)、65歲(16%)以上的受訪者中,這個數據則顯著遞減。

2024年1月,以色列被國際法院宣判「必須防止種族滅絕」前夕,《經濟學人》/YouGov公布民調,顯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35%)認為以色列正對巴勒斯坦人實行種族滅絕。而這個數據在18-29歲的受訪者中高達49%,在30-44歲受訪者中也有44%,但到了在45-64歲受訪者就直接銳減為28%,65歲以上受訪者的數據更是只剩21%。

2024年4月25日,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園紮營抗議。(美聯社)
2024年4月25日,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園紮營抗議。(美聯社)

整體來說,民調數據為這波大學反戰潮提供不少線索:衝突爆發前,Z世代對以色列原本就是反感多於好感;即便這次衝突的導火線是哈馬斯閃擊觸發以色列報復,10月7日後幾個禮拜的民調依舊顯示,雖然X世代、戰後嬰兒潮一代相對同情以色列,Z世代卻依然相對同情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進攻加薩後,Z世代認為以色列正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滅絕」的比例,也比其他年齡層都高,幾乎到了每兩個人就有一人如此認為的程度。

而從年齡分布來看,Z世代(1997-2012年出生)正好對應了當今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一群本就對以色列好感不強的人,集體目睹了這幾個月的殘酷殺戮,且本國政府還是這場殺戮的最大靠山。這種情境無疑會加劇彼此的怒意串聯與共鳴,而校園剛好又為這股憤怒提供了展演空間,最後導致反戰示威在美國大學遍地開花。

大衛正在成為歌利亞

不過民調數據更多是以立場分布的呈現,來解釋示威背後的情緒基礎。但要了解這代大學生的立場起源,還須回歸其成長背景,以及美國當下的社會脈動。

首先是這代美國大學生的成長背景。這決定了其對以色列的認知,會與父母、祖父母的認知有所不同。

在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的成長過程中,以色列的形象大致與兩個事件有關:納粹大屠殺、以阿戰爭。大屠殺雖然發生在二戰期間,卻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心理認知,猶太人因此成為「全世界都欠他們一個公道」的「神聖民族」,反猶主義也因此被識別為極度危險與禁忌的存在;以阿戰爭則強化了猶太人「被迫害」、「不得安居」的形象,而以色列「以少勝多」打贏戰爭,既滿足冷戰下美國的「必勝」情結,也迎合了「經歷磨難終受庇佑」的一神教敘事。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燕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