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點名這三個產業「過剩」威脅美國,強調「與反中情緒無關」

2024-04-09 18:20

? 人氣

2024年4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北京會見北京市長殷勇。(美聯社)

2024年4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北京會見北京市長殷勇。(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4月4日下午抵達中國廣州,開啟六天訪華行程,距離她上一次訪華過去九個月,會見的人員也大致相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日、6日,葉倫在廣州出席中國美國商會的活動,隨後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展開兩天的雙邊會談,這是她此行花費時間最長的一項安排;

#7日葉倫北上至北京,與總理李強會面,下午則到北京大學與學生教授交流,晚上與中國財長藍佛安會面;

#8日,葉倫會見了中國前副總理劉鶴,以及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

值得一提的是,葉倫再次會見退休後的劉鶴。有媒體報導稱,劉鶴在卸下所有職務後,仍參加中國政府有關經濟事務的內部會議,並具有很高的影響力。中國要在一些領域與美國合作,另一些領域則要反擊,而劉鶴的知識儲備和經驗對北京而言極為有價值。

與葉倫主要會談的副總理何立峰在中共「二十大」上進入政治局委員行列,現年68歲的他在2014年成為負責規劃中國經濟運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副主任,2017年升任主任。

談了什麼

九個月前,葉倫訪華主要傳達反對中美「脫鉤」的信息,建立和深化與中國新經濟團隊的聯繫,減少誤解的風險。

九個月後,葉倫再訪華的信息更聚焦——「美國將不會接受新興產業如同10年前美國鋼鐵領域那樣,被獲得補貼的中國廉價進口產品大批摧毀。」

在本周一(4月8日)的記者會上,她表示,此行重點是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與中國政府溝通,這些問題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生產商構成了威脅。

她也解釋了背後的邏輯,對於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大力支持,產能大幅攀升,而中國國內需求疲弱,因此行業出現過度投資,商品價格被人為壓低,當這些產品出口到歐美,當地企業的生存將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國鋼鐵席捲全球市場一樣。而且,「中國今天的經濟體量太大了,中國主體採取的行動可以改變國際價格,可能讓美國和其他國家公司的生存成為問題。」

葉倫進一步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同時葉倫也未威脅對「產能過剩」的行業施加新的關稅。

此外,兩次訪華,葉倫都警告中國企業應避免向俄羅斯提供物質援助或協助,否則將面臨美國制裁。

在葉倫的記者會當天,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抵達北京,開啟兩天訪華行程。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後,並未對外透露會見內容。

中國回應

葉倫在訪華前就定調於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

中國的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也舉行媒體會,稱中方對產能問題高度重視,在與葉倫財長的各層級會見會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應。具體而言,他給出三點回應:

一、「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二、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

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解決產能問題。不過,中方將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做好統籌引導。

與此同時,在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車企業圓桌會」的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隔空喊話」,美歐等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中國電動車企業依靠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快速發展,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

事實上,2009年中國政府就決定要扶持這個行業,並從2010年開始提供購車補貼,直至2022年12月31日終止。期間根據中國媒體測算,政府向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了約1500億元。

「過剩」還是不足?

對於被葉倫點名的電動車等行業,是否「過剩」,各方存在爭議,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接受美媒採訪時說,質疑中國產能過剩「是一個偽命題」,並說從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

廖岷則在媒體會上引用國際能源署的測算數據說明產能不是過剩而是不足——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

同時,2024年的春節,中國各大新能源車企銷量驟降,1月賣出66.8萬輛,環比下降近四成,一些知名大品牌,包括比亞迪、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環比下滑甚至超過40%。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分析認為,春節前原本是首購群體購車的黃金期,但由於樓市、股市不旺,居民消費心態相對保守,入門級燃油車市場表現偏弱,春節前消費意願尤其不強。

更進一步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問題,葉倫所提的幾個行業都是被中國政府寄予厚望,用以提升經濟質量的重點行業。

穆迪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李秀軍表示,中國正加緊關注新的增長動力,包括電動車、技術和清潔能源,因為中國面臨著長期增長潛力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和生產率增長減速等中期結構性障礙。而「中國之前的增長動力,如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已經達到了效益的頂峰,並助長了公共和私營實體債務的過度積累。」

葉倫也表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中國整個宏觀經濟和產業策略,因此不是一個下午、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解決。」 她強調,與何立峰的會談將提供結構化的方式,讓中美可以繼續傾聽雙方意見,看是否能找到一條避免衝突的前進道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