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中正─亞洲北約的先行者

2024-04-14 07:20

? 人氣

當時還統治著馬來半島的英國,正在與陳平領導的馬來亞共產黨交火,可倫敦方面仍從維護香港殖民地的角度出發,搶先於1950年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自然不願意加入任何有中華民國參加的亞洲集體防禦組織,以免進一步得罪中共。統治中南半島的法國,為了避免中共直接派兵進入越南支援胡志明的革命,同樣不願意過度的和台灣綁在一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與法國兩個北約國家,憑藉自身對東南亞前殖民地的龐大影響力,接受美國的邀請同意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此為亞洲北約概念的具象化,但卻從根本上排除了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的參與。此外根據1954年法國與北越簽署的《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反共的南越雖得以獨立於共產主義政權之外,卻不被允許參加任何集體防禦組織。

所以真正被允許參加東南亞公約組織的東南亞國家,嚴格來講只有菲律賓與泰國而已,其餘的國家除了美英法之外,就只剩下大洋洲的澳洲和紐西蘭。蔣中正與李承晚創立亞洲北約的初衷,因為來自英國與法國的抵制,從一開始就沒有成立的可能。此外剛剛結束美軍佔領時代,重新恢復獨立國家地位的日本深怕又介入另外一場戰爭,對於亞洲北約的概念非常抗拒。

德國空軍A400M現身本年度新加坡航展,也是另一種刷存在感之舉。
德國空軍A400M現身本年度新加坡航展,也是另一種刷存在感之舉。(作者提供)

亞洲北約概念的復活

再加上李承晚以降的南韓政府,需要靠鼓動反日民族主義來維持統治的正當性,導致日本與南韓始終沒能建交,這是亞洲集體防禦組織無法催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轉而選擇以分別與菲律賓、紐澳、日本、南韓、中華民國簽署雙邊防禦協議的方式取代建立集體防禦組織的構想。雖然蔣中正不曾停止呼籲成立亞洲北約,但憑藉台灣一己之力顯然無法扭轉國際現實。

到了1977年,伴隨著南越淪陷以及美國與中共建交即將成為現實,就連東南亞公約組織也成為了歷史名詞。英國與法國的勢力退出了東南亞,取而代之的東南亞國家協會不再以反共為宗旨,而成為了一個超越意識形態,類似於歐盟一般以推動政治、社會以及經貿整合為目標的國際組織。包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等共產主義國家,如今也已經是東協的會員國。

在中國大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成為了美日韓、東協國家甚至於台灣所極度仰賴的市場之後,再也沒人提出過建立亞洲北約的概念。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逐漸習慣大陸扮演「悶聲發大財」的角色,沒人能想像到中共後來會開始在南海擴大軍事建設,壓縮東協會員國的海上活動空間。也沒人能想像到,中共最終走上了戰前大日本帝國的極端民族主義道路。

不僅是過去侵略過中國的日本成為大陸極端民族主義者仇視的對象,就連南韓也因為引進美國的終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甚至於只是在紀念韓戰的活動中對美國表達感謝之意,就遭到了小粉紅的出征。逐漸的,中共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成為東亞各國認知中的共同威脅,使日本、南韓、菲律賓、新加坡與澳洲空前團結到了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