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中正─亞洲北約的先行者

2024-04-14 07:20

? 人氣

岸田文雄與尹錫悅獲邀參加去年的北約峰會,象徵亞洲北約的概念距離我們越來越近。(NATO)

岸田文雄與尹錫悅獲邀參加去年的北約峰會,象徵亞洲北約的概念距離我們越來越近。(NATO)

今年4月4日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75周年的日子,這個日子看起來對身處亞洲的我們好像不是那麼重要,畢竟北約的總稱開宗明義已經將防禦範圍限定在北大西洋地區,地處西太平洋的台灣距離北大西洋相差十萬八千里,國人很難想像有一天我們會被納入這個集體防禦架構之內。可事實上,北大西洋組織距離台灣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接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的北約東擴,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並沒有停止,伴隨著芬蘭與瑞典兩個新會員國的加入,東擴的範圍也不再只限定於東北歐。例如去年7月舉辦的北約峰會,身為東亞國家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和大韓民國總統尹錫悅就受邀與會,會上31個會員國還對中共暗中援助俄羅斯的行為提出譴責,看來北約的東擴絕對不會在烏克蘭的大門前就停止。

近年來,英國皇家空軍、法國空軍以及德國空軍的戰機不斷以演習名義進入印太地區。英國皇家海軍以及德國海軍的艦艇也開始出沒在台灣海峽的周邊水域,其中法國海軍和加拿大皇家海軍的艦艇還穿越過台灣海峽,狠狠打臉中共所謂台灣海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的說法。今年德國空軍的A400M空中加油運輸機現身新加坡航展,也可以視為北約在印太地區的威力展示。

台灣人對於北約的東擴,看法非常兩極,有人認為這代表台灣堅守民主價值獲得西方世界的肯定,未來會在中共武力犯台時向台灣伸出援手的不只是美國,還有整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後盾。也有人認為北約的東擴挑戰到了俄羅斯以及中共的傳統勢力範圍,是導致烏克蘭遭受侵略的罪魁禍首,希望台灣能夠和這股東擴運動保持距離以免成為第二個烏克蘭。

那麼北約在北大西洋好好待著就好,為什麼要東擴到俄羅斯跟中共的勢力範圍呢?為什麼非要去「拱火引戰」呢?筆者希望藉由本文,將北約東擴的歷史背景還有淵源向各位讀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極為有趣的一點,是歷史上最早提議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概念擴展到亞洲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中華民國的前總統蔣中正。

北約建立的宗旨,本身就是向全世界傳遞《大西洋憲章》的精神,而不是在歐洲與蘇聯劃分勢力範圍。(NATO)
北約建立的宗旨,本身就是向全世界傳遞《大西洋憲章》的精神,而不是在歐洲與蘇聯劃分勢力範圍。(NATO)

北約為什麼要東擴?

為什麼北約不在歐洲或者西歐好好待著就好,非要東擴到東歐甚至於印太地區來?首先人們認定北約在1949年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遏止蘇聯對西歐以及北美大陸的武力進攻,是一個單純的集體防禦組織。於是到了1955年,又有簡稱華沙公約組織的華約誕生,美國與蘇聯分別帶領著北約和華約劃分彼此在歐洲大陸上的勢力範圍,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等到華約與蘇聯走入歷史以後,人們認為既然和平已經降臨歐洲,那麼北約也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了。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在華約與蘇聯還存在的時代裡,由於美蘇雙方都具備相互保證毀滅的核子打擊能力,歐洲大陸上還沒有爆發過真正的戰爭,多數的北約會員國都沒有派兵參戰的經驗,反而是進入後冷戰時代以後,北約會員國被一個又一個涉入到不同的戰爭之中。

先是有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然後進入21世紀後又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以及敘利亞的反恐戰爭,接著就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侵略。蘇聯和華沙公約的解體,並沒有帶來一個更和平的歐洲與世界,讓許多人開始單方面責怪是否北約單方面的擴張,是導致這一系列不幸的原因?如果北約能在1991年跟著華約一起走入歷史,是否就能終止這些不幸的發生?

還有很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德國以及俄羅斯的歐洲人認為,北約早該在冷戰時代結束的使命沒有完成,關鍵原因就是因為美國不想要北約完成使命。因為如果沒有了北約,只剩下歐盟存在的話,美國將不再具有干涉歐洲事務的正當性。所以不只是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許多持歐洲本位主義思想的歐陸右派人士同樣對北約的存在持懷疑立場。

可事實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思想淵源來自於1941年8月13日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簽署的《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根據這個《大西洋憲章》的精神,美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自由、民主、人權以及法治等普世價值,並協助各地的弱小民族從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專制主義、殖民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其實加速了北約的東擴,讓芬蘭與瑞典不再保持中立。(芬蘭政府)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其實加速了北約的東擴,讓芬蘭與瑞典不再保持中立。(芬蘭政府)

從來就不只是針對蘇聯

換言之,《大西洋憲章》從一開始針對的對象就不只是蘇聯。而且因為《大西洋憲章》簽署時,納粹德國正在進攻蘇聯,急需美援的史達林也不得不對《大西洋憲章》表達讚許之意。因此以《大西洋憲章》為思想核心的北約一開始也不是以蘇聯為敵,而是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北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在全球推行民主價值的組織,哪有東擴不東擴的問題?

而且因為《大西洋憲章》有反殖民色彩,甚至就連大英帝國也一度是北約針對的目標。再回到1949年4月4日北約成立時,其宗旨明確是「拒俄羅斯於門外,讓美國留在門內,讓德國不再崛起」(Keep the Russia out,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Germans down),既遏阻極左的共產主義擴張也遏阻極右的納粹主義復活,可以視為雙重遏阻。

然而北約在美國的主導下,不只是防範蘇聯勢力侵入西歐與防範納粹勢力重新抬頭,同時也有目的要讓加入北約的會員國更加民主化。例如土耳其不被絕大多數的歐洲人視之為歐洲國家,甚至直到今天都不被允許加入歐盟,於是冷戰時代的美國就藉由將土耳其納入北約,迫使多數的歐洲國家要慢慢在心態上把土耳其視為自己的一份子看待,這絕對不單只是地緣政治上的反共需要。

縱然直到今天,土耳其還是沒能為歐盟接受,而且執政的艾爾段也在路線上背離了北約的思想,和俄羅斯越走越近,但是75年來的交流確實讓歐洲國家主流對穆斯林社會有更開放多元的態度。透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今日的歐洲已非75周年以前的歐洲,除了在90年代擺脫共產主義後加入北約的新興會員國之外,民族主義的風氣已難以在傳統的北約會員國中興起。

此外並非所有北約會員國,在加入北約的時候都是民主國家,例如西班牙就處於獨裁者佛朗哥的控制下,希臘也一度出現過極權的軍政府。但是經過75年的發展,不只西班牙與希臘都走上了民主化道路,葡萄牙、法國以及英國都主動放棄了自己大多數的海外殖民地,顯見在意識形態的推廣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極為成功。

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菲律賓總統季里諾,就成立亞洲北約一事召開碧瑤會議。
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與菲律賓總統季里諾,就成立亞洲北約一事召開碧瑤會議。(作者提供)

西太平洋公約組織

北約組織背後所代表的,就是美國以基督新教為核心,不斷向世界各地推廣自由民主進步價值的國際主義精神。如果我們只是以單純的反共,或者是要遏阻蘇聯或者哪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角度去看待北約,那就是我們的理解錯誤。所以當這個概念剛被推出來的時候,其實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西方國家都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如果過度依賴北約會失去自身的主體性。

然而在亞洲,北約的概念卻得到蔣中正的歡迎,這點我們完全可以從去年由國史館與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聯手出版的《蔣中正日記1948-1954》觀察出來。在北約於1949年4月4日成立的同一天,蔣中正就在日記中批判美國沒有將亞洲盟國納入:「共匪已明白宣布,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決追隨俄國對北大西洋公約國作戰,未知美國對此作何感想?」

顯見美國在成立北約之初,也考量到推廣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必須要從價值觀與自身比較相似的北美還有西歐國家開始做起,並沒有將亞洲國家納入。為此蔣中正不免感到失望,認為美國還是沒能脫離二戰時代以來「重歐輕亞」的戰略思維。他期望美國也能在亞洲成立類似北約的西太平洋公約組織,遏阻蘇聯在印太地區的擴張。

那麼蔣中正期待成立亞洲北約的動機,單純只是要遏阻蘇聯支援中共,還是他也認同北約背後擴張民主價值的思想?這點蔣中正同樣有所描述:「此一公約之主要目標在施行區域聯防及經濟合作,各締約國在公約中聲明彼等決心保衛基於民主原則與法治之人民自由及共同傳統與文明。若有任何締約國遭受武裝攻擊,則彼等於必要時刻以武力保護之。」

以基督徒自居的蔣中正,很顯然認可北約向全球擴張民主價值的理念,而且還認為中華民國在北約東擴的過程中應扮演主要的角色。當然蔣中正所認同的民主價值,或者那個年代美國所推廣的民主價值,跟我們今天所經歷的民主價值有所差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美國都還不太敢提北約東擴的時代,蔣中正已經身體力行的在推廣北約東擴的概念。

蔣中正與南韓總統李承晚召開鎮海會議,期待能與菲律賓合作召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成立的預備會議。
蔣中正與南韓總統李承晚召開鎮海會議,期待能與菲律賓合作召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成立的預備會議。

把亞洲反共國家串聯起來

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能成立的關鍵原因,是在於英國與法國先號召了比利時、盧森堡及荷蘭成立了西歐聯盟,展示了歐洲國家抵禦共產主義勢力向西侵犯的關鍵決心。蔣中正若想推動西太平洋公約組織概念,就必須要先尋求其他亞洲國家的加盟,而當年開宗明義反對共產主義的兩個亞洲國家,分別為菲律賓共和國與大韓民國,都是剛剛才獨立不久的國家。

菲律賓正面臨共產主義游擊隊「虎克軍」的武裝革命,南韓則與蘇聯扶持的北韓處於武力對峙狀態,兩個國家都是中華民國的天然盟友。再加上菲律賓是美國的前殖民地,包括總統季里諾在內的統治精英都與美國政要有緊密的關係,若能爭取到菲律賓的支持勢必能引起美國的注意。所以選在1949年7月10日,蔣中正對菲律賓進行了三天兩夜的訪問。

蔣中正在菲律賓碧瑤與季里諾總統展開會談,雙方就成立亞洲北約達成了初步的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余等認為遠東國家應即成立聯盟,加強其合作與互助,以反抗並消除此種威脅。余等並認為凡準備參加遠東聯盟之國家,應即遣派有全權之代表,組成籌備會議以制訂本聯盟之具體組織。余等並盼望其他亞洲及太平洋國家,對於本聯盟之最高目的,將來亦皆能起而響應。」

完成了對菲律賓的訪問後不久,蔣中正又選在8月6日前往南韓鎮海與李承晚總統會晤,商討組織亞洲北約的可能性。在8月8日發表的《共同聲明》中,兩人均認為只有歐洲有集體防禦組織,亞洲沒有的安排毫無道理可言,強調:「吾人堅決相信,如果亞洲沈淪,則世界決不能自由,而且整個人類,決不能聽其一半獲得自由,而一半則為奴隸。」

鎮海會議的結論,是蔣中正與李承晚都同意應該邀請季里諾在碧瑤召開一個西太平洋公約組織的預備會議,以影響美國改變其「重歐輕亞」的政策。有趣的是,當時擔任中華民國代總統的是桂系將領李宗仁,因此蔣中正實際上是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份與季里諾、李承晚兩位總統會談的,可見在國際社會的認知裡中國的反共領袖仍是蔣中正。

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代表都不願意得罪周恩來,使亞洲集體防禦組織從一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代表都不願意得罪周恩來,使亞洲集體防禦組織從一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提供)

何以亞洲沒有集體防禦組織?

不過對於蔣中正、季里諾還有李承晚三人的呼籲,美國的杜魯門政府沒當一回事。國務卿艾奇遜還明確將台灣與南韓劃到了美軍西太平洋的防禦範圍之外,唯一被涵蓋在防禦範圍之內的菲律賓也就不敢再發表異議,以防止自己也遭到美國拋棄。幻想在亞洲的姑息政策能換取北京脫離莫斯科控制的美國,要等到中共在1950年10月派遣志願軍參加韓戰後才大夢初醒。

1953年就任總統大位的艾森豪,曾擔任過北約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對於在亞洲成立類似北約的集體防禦組織一度相當感興趣。蔣中正的西太平洋公約組織計劃,一度有了起死回生的機會,國務卿杜勒斯開始穿梭於亞洲各反共盟國,提議建立亞太的集體安全組織。然而除了中華民國、大韓民國以及菲律賓共和國外,絕大多數的亞太國家對於建立集體安全組織並不感興趣。

當時還統治著馬來半島的英國,正在與陳平領導的馬來亞共產黨交火,可倫敦方面仍從維護香港殖民地的角度出發,搶先於1950年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自然不願意加入任何有中華民國參加的亞洲集體防禦組織,以免進一步得罪中共。統治中南半島的法國,為了避免中共直接派兵進入越南支援胡志明的革命,同樣不願意過度的和台灣綁在一起。

英國與法國兩個北約國家,憑藉自身對東南亞前殖民地的龐大影響力,接受美國的邀請同意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此為亞洲北約概念的具象化,但卻從根本上排除了中日韓等東北亞國家的參與。此外根據1954年法國與北越簽署的《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反共的南越雖得以獨立於共產主義政權之外,卻不被允許參加任何集體防禦組織。

所以真正被允許參加東南亞公約組織的東南亞國家,嚴格來講只有菲律賓與泰國而已,其餘的國家除了美英法之外,就只剩下大洋洲的澳洲和紐西蘭。蔣中正與李承晚創立亞洲北約的初衷,因為來自英國與法國的抵制,從一開始就沒有成立的可能。此外剛剛結束美軍佔領時代,重新恢復獨立國家地位的日本深怕又介入另外一場戰爭,對於亞洲北約的概念非常抗拒。

德國空軍A400M現身本年度新加坡航展,也是另一種刷存在感之舉。
德國空軍A400M現身本年度新加坡航展,也是另一種刷存在感之舉。(作者提供)

亞洲北約概念的復活

再加上李承晚以降的南韓政府,需要靠鼓動反日民族主義來維持統治的正當性,導致日本與南韓始終沒能建交,這是亞洲集體防禦組織無法催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美國轉而選擇以分別與菲律賓、紐澳、日本、南韓、中華民國簽署雙邊防禦協議的方式取代建立集體防禦組織的構想。雖然蔣中正不曾停止呼籲成立亞洲北約,但憑藉台灣一己之力顯然無法扭轉國際現實。

到了1977年,伴隨著南越淪陷以及美國與中共建交即將成為現實,就連東南亞公約組織也成為了歷史名詞。英國與法國的勢力退出了東南亞,取而代之的東南亞國家協會不再以反共為宗旨,而成為了一個超越意識形態,類似於歐盟一般以推動政治、社會以及經貿整合為目標的國際組織。包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等共產主義國家,如今也已經是東協的會員國。

在中國大陸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成為了美日韓、東協國家甚至於台灣所極度仰賴的市場之後,再也沒人提出過建立亞洲北約的概念。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逐漸習慣大陸扮演「悶聲發大財」的角色,沒人能想像到中共後來會開始在南海擴大軍事建設,壓縮東協會員國的海上活動空間。也沒人能想像到,中共最終走上了戰前大日本帝國的極端民族主義道路。

不僅是過去侵略過中國的日本成為大陸極端民族主義者仇視的對象,就連南韓也因為引進美國的終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甚至於只是在紀念韓戰的活動中對美國表達感謝之意,就遭到了小粉紅的出征。逐漸的,中共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成為東亞各國認知中的共同威脅,使日本、南韓、菲律賓、新加坡與澳洲空前團結到了一起。

就連英國、法國以及德國等過去對北約東擴毫不感興趣的北約會員國,也逐漸認識到中共在南海的擴張對國際航道的影響有多麼巨大。他們派遣船艦與戰機到亞洲來,就是要向中共傳遞在國際海域上捍衛自由航行權的重要性,並表示自己不會置身於印太地區的事務之外。回顧北約成立75年來的歷史,當下真的是中共前所未有遭受西方國家孤立的階段。

蔣中正打造亞洲北約的理想距離成真或許還有很長的距離,但相信讀了他日記的民進黨人,會發現自己與他有著比多數當今國民黨人更多的共鳴。
蔣中正打造亞洲北約的理想距離成真或許還有很長的距離,但相信讀了他日記的民進黨人,會發現自己與他有著比多數當今國民黨人更多的共鳴。(作者提供)

台灣能加入北約嗎?

連過去對推動亞洲北約概念毫無興趣的日本、英國、法國以及德國,如今都改變了態度,開始積極策劃將北約的概念東擴到印太地區來,從北約成立之初就開始大力推動西太平洋公約組織的中華民國似乎沒有理由為此不開心。蔣中正從75年前就開始積極推動,並且到去世時都不曾放棄的構想終於有了實現的跡象,也算是歷史還了他老人家一個公道。

只是以現實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還是日本跟南韓都沒有做好要與中共徹底決裂的準備。去年要到東京開設北約亞洲辦公室的計劃,最終也在法國的反對下草草收場。在東歐與中東都先後爆發了戰爭的情況下,美國為了避免區域戰爭升級為世界大戰,恐怕也不會樂見足以刺激中共下場參戰的亞洲北約成形。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內,亞洲北約的概念還會持續被各盟國所提及,但是要真的成立還是有相當困難。且就算真的成立,在絕大多數會員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且會繼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的情況下,中華民國要加入這個亞洲北約也勢必會困難重重。對此筆者不敢做出太樂觀的結論,還請各位在此原諒筆者的謹慎。

有趣的是,在與美國還有其他亞洲國家結盟遏制中共還有俄羅斯對外擴張方面,傳承了蔣中正思想的顯然是今天的民進黨政府。也難怪去年民進黨執政下的國史館與民國歷史文化學社聯手出版蔣公日記時,對蔣中正的評價已不再像過去那般一面倒的否定。畢竟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如今的民進黨政府處於與75年前蔣中正相似的處境,相信更能體會到他老人家的辛勞。

反觀許多自稱「尊蔣」的藍營人士,不只徹底否定北約存在的價值,還將烏克蘭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申請加入北約的正當權力視為引發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完全站在侵略者的立場講話,就讓筆者感到不解了。北約的東擴確實不是人人都能認同,但是所有加入北約的國家都是憑藉自身的意志選擇加入北約的,如果連這個都否定的話,豈不是賞了75年前的蔣公一記巴掌?

寫於2024年4月5日,蔣公逝世紀念日!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