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觀點:7艘潛艦一次造完是「揠苗助長」─潛艦工業「不是撐死就是餓死」

2024-03-22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副總統賴清德一次建造7艘潛艦的主張,雖然立意良善,但最後可能會「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圖為海鯤號。(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副總統賴清德一次建造7艘潛艦的主張,雖然立意良善,但最後可能會「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圖為海鯤號。(資料照,顏麟宇攝)

準總統賴清德3月9日與蔡英文總統共同前往台船公司,出席海巡署嘉義級巡防艦第3艘「雲林艦」交船及「台北艦」命名典禮後,也祕密視導正在進行測試的國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號」。報載,賴清德準總統在聽取簡報後,除表達會全力支持潛艦國造外,還表示後續7艘不必分批建造,應該一次完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賴清德準總統的主張,乍看之下可在最短時間內讓潛艦一次到位;但從國家資源運用與造船產業培植的角度,這種作法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揠苗助長」之虞!

分批建造才能讓潛艦工業永續經營

目前,潛艦國造召集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所規劃的方案,是將後續7艘量產型國造潛艦,以「3+2+2」艘,或「2+3+2」艘等模式,分批建造;此一規劃,不但務實,也有利於國內潛艦製造產業的長遠發展。

若依照「3+2+2」的規劃,台船公司只要投資建造最多3條潛艦生產線,並訓練2到3組合格的潛艦建造人員;且在第一批的3艘完成後,其中1條生產線就可轉成維修線,作為已服役之「海鯤號」與首批3艘量產型潛艦後續的維修與大修之用;等用10到12年完成全部7艘量產型潛艦後,這些生產線和人員除擔任已服役潛艦的維修工作,還可開始進行「海鯤號」和第一批3艘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在經過6到8年,完成所有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完成後,正好可以開始建造新一代的潛艦,展開另一階段的生產循環。

換言之,透過每次不超過3艘的分批建造模式,台船所建立的生產線與人員,在未來20年內都會有穩定、按部就班的業務可以承接,不僅使花費巨資所建立的生產線與人員的效益可充分發揮、不會閒置,整個潛艦生產工業也能永續發展;這也是美國與日本等潛艦製造大國,扶植潛艦建造工業的慣用方式。

7艘一次建完 讓造船業不是撐死就是餓死

若依照賴清德準總統的主張,則台船不僅要一次建立7條潛艦生產線,還需要在短時間內,想辦法籌獲這7條生產線所需的專業潛艦建造人員;就算台船能做得到,則因為生產線從3條倍增為7條,採購土地與設備的固定成本,和人員的訓練與薪資成本,必定隨之倍增,使整個潛艦量產計畫的預算需求水漲船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台船花費巨資、完成7條生產線與所需的大量專業人力後,等3年後全部7艘潛艦完工,則除其中2條生產線可轉成維修線低度利用外,其餘5條生產線,加上大批專業人力,就會進入閒置狀態。可能要在閒置10年後,才會有潛艦性能提升的業務可承接;但是等3年性能提升完成後,這些生產線又會繼續閒置7到8年,才有建造新一代潛艦的業務可承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

揭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