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基年專文:人際網絡區隔,外省籍族群只能選擇軍公教

2024-03-26 06:30

? 人氣

拉伕也是強迫從軍的一種。拉伕一開始不是要人上戰場打仗,而是作為物資運輸的人力,因此住在運輸路線上的人家比較容易被抓,之後也可能會被放回。不過在國共內戰末期,由於軍力極度耗損,部隊的人力需求相當大,也顧不得年齡大小,只要是男性就會成為拉伕的兵員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志願從軍

相較於被迫從軍的無奈,志願從軍者可依照個人意願選擇從軍途徑,主要可區分為投考軍校與志願從軍。前者是進入陸海空等各軍種的軍事院校就讀,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成為職業軍人;後者則是志願參加青年軍、教導團等隸屬軍事體系的團體。雖然是依個人意願進入軍隊,但通常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在學校求學的學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或本想前往海外發展的商人等,由於戰事突發而無法繼續完成原先的生涯規劃,在無可奈何之下,有些肯冒險、肯吃苦的年輕人就選擇從軍作為替代的出路;也有部份學生是透過一些「仲介團體」進入軍隊,例如「三民主義青年團」就在戰地收容流亡學生,編制老師負責教授學生課業,以銜接未來的軍校教育,最後鼓勵學生投考軍校。

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國民黨政府為鞏固自身威權政體,維護正當性,利用來台的外省軍民與大陸間的血緣紐帶,塑造出「反攻大陸消滅共黨」的政治神話,其意識形態效果之深,直到神話象徵消失後,才漸漸消退。眾多外省第一代退役軍人信仰這種政治神話,使他們在台灣開始定居發展的時間延緩,如此耽擱使他們在往後的資源累積上越來越困難。剛來到台灣的一般外省第一代軍人,手上沒什麼錢;就算有些家當,在當時老蔣總統提倡「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號召下,總認為馬上就會反攻大陸,哪還需要買房子、土地?直到老蔣總統去世,他們的想法才有了改變,然而那時已是 1975 年。大多數的外省第一代透過被迫從軍與志願從軍,在 1949 年隨國民政府移師台灣,並在來台初期仍留在軍事體系中服軍職,到 1980 年以後才陸續退役。在長達 30 多年的部隊生涯中,個人到底該如何在軍中謀求發展?

被抽壯丁或拉伕而進入軍中的人,大多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農村家庭,大抵沒受過幾年教育,知識水準的低下阻礙他們在軍中的發展。聽過「行伍軍官」吧?就是沒有軍校學歷,只能在行伍中緩慢晉升的軍人,主要差異在於個人教育水平的高低。相較之下,志願從軍的人大多具備中學以上學歷,投考軍校的機率很高,待軍校教育告一段落,便分發到各軍事單位成為軍官。擁有軍官職位便掌握了軍中的重要資源,更有利於在軍中升職。家庭背景好壞不僅影響個人被納入部隊的方式,更間接透過教育水平而影響個人後來在部隊中的升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