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國電影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2024-03-16 05:30

? 人氣

當時好萊塢電影所形塑的西方價值理念及對抗權威的個人主義精神深入台灣知識青年心中,讓台灣戰後嬰兒潮的年輕人從寓教於樂中了解人格獨立的重要性,打破了國民黨灌輸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威權框框,形塑了年青人獨立自主、向權威挑戰的個人主義,播下台灣未來民主發展的種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時期的美國以自由世界的領導者自居,強烈圍堵共產主義,在反共氣氛甚為濃厚的環境下,其國內的電影與藝文作品甚少有尖銳批判政治、探討社會問題之作品。影響所及,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台灣,其電影產製也是以愛情文藝片「幾度夕陽紅」、歷史古裝片「西施」、反攻戰爭片「英烈千秋」及所謂的「健康寫實」片「養鴨人家」等為主。這些電影不是脫離台灣現實社會,就是配合黨國政策,幾乎沒有碰觸台灣土地,反映台灣社會現實、省思歷史的作品出現。 

冷戰時期,台灣是美國特意扶持、圍堵共產國家的重要棋子。美國為了要增強東西冷戰時期的強大影響力,除了透過好萊塢電影影響親美國家外,在文學、藝術等精緻文化上,亦經由遍佈全球的美國新聞處、美國之音、今日世界雜誌、學術交流等管道,輸進霍桑、馬克吐溫、海明威、福克納、龐德、艾略特等人的文學作品以及西方現代舞與繪畫等藝術作品至台灣。

台灣知名作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施叔青、楊牧、余光中及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等人,年輕時都常到美新處借閱美國文學作品與現代藝術刊物。50、60年代正值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厲行「反攻大陸」政策、嚴格管制言論的獨裁統治時代,故而此時期的學院派作家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只好躲在當時甚為流行、探討個人心靈的「存在主義」、「現代主義」旗幟下大量吸取西方文學養分,不敢碰觸探討社會問題的寫實主義作品,以免觸犯國民黨政府的禁忌。 

此時期的台灣文學除了軍中的一些年輕作家洛夫、朱西寧等人外,是以學院派標榜「現代文學」的白先勇、王文興等人為主,尤其是王文興的「家變」與白先勇的「遊園驚夢」等「台北人」系列經典作品更是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意識流寫作技巧的深遠影響,很純熟地運用了西方技巧彰顯東方精神,並經由個人內在的多層探討,擴大為人類永恆命運的探索。 

而與現代主義相抗衡的已故寫實主義作家代表陳映真,雖然其作品主題是抗議美國資本帝國主義對台灣的殖民掠奪,但他所運用的寫作技巧卻是從美國等文學作品所學來的西方文學技巧。儘管陳映真早年因觸犯國民黨的寫作禁忌而被關,但後來台灣民主化後,陳已有完全的自由從事反美作品的創作,此正可彰顯台灣深受美國言論與創作自由精神的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