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抱歉,經濟成長已經不能幫您加薪了!

2024-03-06 05:50

? 人氣

於是過去這30多年來,台灣始終是ICT產業一枝獨秀──從民國80年迄今,ICT產業每年創造的名目GDP成長了19倍,平均每年約成長9.8%,其中包括半導體業在內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更成長了38倍,平均每年約成長12%,而ICT以外的全體產業則只提高3倍出頭,平均每年只成長4.5%左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表1列出民國80年和111年的GDP與要素所得分配情形,其中把ICT產業獨立出來,並與非ICT產業對照。首先橫向比對前兩列數字就可以看出,ICT產業所創造的GDP從全台灣的5.7%提升到22.7%,而非ICT產業占比則大幅下跌,因此這些年來的經濟成長主要是由前者帶動,後者顯然未能搭上經濟成長的列車。

表1(作者提供)
表1(作者提供)

表1下半部的4列資料則適用於縱向比較。早在ICT產業還停留在人工組裝的民國80年,ICT與非ICT兩者的受雇人員報酬都占了5成左右,但ICT產業固定資本消耗較高,致使屬於雇主的部分合計達到49%,遠高於非ICT產業的39.1%。而到了111年,ICT產業的營業盈餘和固定資本消耗占比雙雙提高,受雇人員報酬占比從48.3%下降到30.1%,屬於雇主的部分則提高到69.5%。

相對的,非ICT產業的受雇人員報酬占比只是從51.1%小幅下降到47.9%,而固定資本消耗占比明顯提高,不但反映了台塑石化這類大型資本密集業者的持續加入,也顯示許多勞力密集的業者增加自動化投資、外移或歇業等動向。

未必是慣老闆,但必定是蜀道難啊!

撫今追昔,ICT產業從民國80年只占GDP的5.7%,到111年已經占了22.7%,包括半導體業在內的電子零組件業,更是從不到2%擴充到16.6%,恐怕當年為發展ICT產業拍板定案的黨政高層都沒有預料到。畢竟,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普哈拉(C. K. Prahalad)所言,按照標準的策略分析技術,當時的台灣在ICT產業當中毫無競爭優勢可言!

這點說明了為何非ICT產業無法搭上經濟成長的高速列車──台灣近年的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以ICT產業為主的外銷產業,尤其是以台積電為首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其規模已經接近於全體製造業GDP的6成,而除了金融業能夠大致趕上整體經濟成長之外,其他產業在GDP當中的相對比重都受到壓縮。

關鍵在於,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傳統業者,在創設之際就是瞄準本土市場,生存無虞之際才轉向海外市場尋求成長,而此時原有的優勢經常轉為劣勢,例如因為運輸成本偏高而難以提高性價比(CP值),因為文化差異而無法吸引消費者等等。相反的,ICT產業通常屬於天生全球化(born global),在不需要顧忌這些常見劣勢而逕行鎖定全球市場的同時,還可以藉由大量生產衍生的規模經濟,和上下游供應鏈協作等措施來創造競爭優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