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如何用五鬼搬運法殺死資本額5千億的公司?

2024-02-27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目前讓台電瀕於破產的關鍵,則顯然落在供應商層面,但看來經濟部並沒有打算動這一塊。(資料照,洪煜勛攝)

作者指出,目前讓台電瀕於破產的關鍵,則顯然落在供應商層面,但看來經濟部並沒有打算動這一塊。(資料照,洪煜勛攝)

在面對實質總薪資縮水之際,看到經濟部高官毫無愧疚的站出來用民脂民膏救台電,真的是讓人火冒三丈加口吐芬芳。說穿了,不救台電的話半年多以後就必須宣告破產,不正是經濟部違反經營常識,一手導演的「殺死台電」大戲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鬼搬運法官場現形?

無證無據,我不敢說經濟部是在施展台灣商場眾所周知的「五鬼搬運法」,但老實說真的很像,同樣都是表面上一切正當合法,也同樣都是私底下讓企業和股東蒙受損失。差別只在於,企業的股東可以藉由出售股權而退出,但台電是國營事業,真正的股東是全體納稅人,無法拒絕經濟部的「霸王硬上弓」!

圖1是五鬼搬運法的基本面貌,簡單的說就是「高買低賣辦增資,關係往來肥貓樂」,包括用不合情理的高價採購,用不合情理的低價銷售,虧損嚴重時辦理現金增資甚至先減資再增資,藉由關係人往來套取資金,以及高層變成一群肥貓等。

五鬼搬運法的基本面貌。(作者提供)
五鬼搬運法的基本面貌。(作者提供)

圖1也正是證金會規定的上市上櫃公司查核重點之一,業者必須在年報和公開說明書當中提出充分的說明,屬於公開發行公司的台電也不例外。但眾所皆知,這只是徒具形式,主管機關沒有能力與意願切實查核,通常只是在「爆雷」後設法處理,而按理有權監督台電等國營事業的立法院,多年來只會無能狂怒且人盡皆知的「狗吠火車」!

身為納稅人,我不知道台電是否有肥貓,是否有不合情理的授信與投資,但顧客面確實因為考量選票而壓低民生用電費率,而這次經濟部救台電的計畫,則是股東面的增資加上顧客面的漲電價雙管齊下。但台電真正的股東和顧客都是全體納稅人,因此說穿了就是先拿納稅人已經上繳的血汗錢來救急,然後用納稅人未來的血汗錢來進補!

至於目前讓台電瀕於破產的關鍵,則顯然落在供應商層面,但看來經濟部並沒有打算動這一塊。除了政治考量外,還可能是因為不能承認自己無能,因為經濟部對台電的管理,善意的說是和「商場小白」沒兩樣,惡意的說則根本就是「面厚心黑」!

永無止境的利益輸送錢坑!

先看台電官網上的數字吧!去年每度平均電價提高到3.07元,但採購了710億度的電力,平均每度4.30元,因此光是這個部分就讓台電虧損了870億!若其他條件不變,那麼為了彌補這部分的虧損,平均電價必須調漲0.48元,相當於上漲16%,而為了彌補全部虧損則必須調漲0.88元,相當於上漲29%!

蔡英文政府或許可以在臨去前坑一下納稅人,但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必定不想重蹈馬英九的覆轍,不會為了台電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因此不難想見,未來會不斷出現「救台電」的戲碼,用「得寸進尺,軟土深掘」的形式,源源不絕的拿民脂民膏填補那個永無止境的巨大錢坑!

但這個錢坑真的不是源自於供應商層面的五鬼搬運法嗎?我高度懷疑!回到台電官網,該公司的發電成本普遍遠低於向民營電廠購電,例如燃氣發電是每度3.44元對4.19元,風力發電則是每度4.48元對6.70元。那麼,為何去年在售電度數小跌之下,購電度數卻暴增了85億度,估計讓虧損增加90億元呢?這是「買高不買低」的非理性行為,擺明著就是自己跳進錢坑。

台電高層當然不會笨到授人以柄,因為此舉純屬迎合上意,讓各種發電方式的配比更接近於層峰的宣示,因此基本的經營原則可以棄而不顧,再大的虧損也自然有人出來處理。然而,雖然只是配合層峰對於再生能源的「一步到位」要求,但確實是在針對民營業者進行利益輸送,而其後果則是公司虧損擴大,必須挪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填這個大坑。

經濟部當然可以掰出許多理由,但只要提問一句就結束了──台電在風光二電上享有絕對的競爭優勢,為何再生能源政策訂定多年,台電在「風光二電」上的裝置容量占有率卻低到難以想像(目前是光電2.4%而風電41.7%,但後者尚未計入民營離岸風場)?

由於台電的競爭優勢極其強大,任何因素都不應該成為台電畫地自限的藉口,否則就必定會因為無法滿足供電需求,被迫走上「買高不買低」的自殺之路,而我能夠想到的唯一限制是,台電「不敢擋到大人物的財路」!換言之,很可能從民間發電業者誕生開始,台電就已經踏上一條必死無疑的不歸路,如今的風光二電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台電的規模經濟優勢

台電所享有的競爭優勢,在學界稱為「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意指規模愈大則單位成本愈低,而競爭力也愈強。這個優勢對許多行業並不重要,但除非是在威權社會,可以藉由政商關係取得寡占甚或獨占的地位,否則以台電所屬的電業而言,這是首要且無可取代的優勢。

沒有人會在意自己使用的電力來自哪家發電廠,因此電力沒有差異化的考量,而發電設施相當昂貴,每年負擔的折舊等固定成本相當可觀,必須藉由衝刺發電量來降低每度電所含的固定成本,否則就會陷入虧損。這兩個特徵導致電業是個「比大」的行業,小型業者或許可以藉著「先占先贏」攻下一塊地盤,但遲早還是會面對大型業者的低價迎頭痛擊,讓所謂的「自然獨占」瓦解。

圖2是規模經濟效應示意。橫軸代表發電和售電度數,縱軸是每度售價與成本,如粗黑線所示,隨著發電和售電度數的增加,每度成本逐漸下降。然而,如圖中水平虛線所示,若小廠發電量衝到極限後,每度成本仍然高於售價,則業者始終無法獲利,最後只好關門大吉。

規模經濟效應示意。(作者提供)
規模經濟效應示意。(作者提供)

 換言之,無論何時,只要台電擁有足夠的裝置容量,就可以捨棄「買高不買低」的自殺行為,回歸經營管理的正途,如此既可以確保工業與民生用電供應無虞,又能讓民眾享受比較便宜的電力,甚至能夠協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豈不是一舉多得?

瘦了納稅人,肥了民營電廠

但實際上台電的發展卻是長期受到壓制。從民國90年代初期開始,外購電力就衝到4分之1左右,而且購電價格始終遠高於台電的發電成本,反映了圖2所示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台電發電規模不足的窘境──志在賺錢的民營業者索要足以獲利的購電價格,甚至可以逆反商場鐵律,「小店欺大客」的用斷電威脅台電讓步!

這種壓制不但導致台電經營績效惡化,部分成本也轉嫁給工商業和家庭,唯一獲利的是不但發電成本偏高,還不必負擔電網設置維修費用的民營業者。而隨著綠電的擴充,不但外購單價進一步提高,去年的外購比率更衝到29%,於是演出了這段電費調漲,但虧損仍達資本額4成,非得用民脂民膏去填的悲情大戲。

目前積極建設的離岸風電似乎又要重蹈覆轍。經濟部將最適合離岸風電的雲彰隆起海域劃分為許多塊,分別由不同的民營業者取得經營權,但每塊的裝置容量只有幾百個百萬瓦(MW),也就是和一部常見火力發電機組不相上下。這個規模顯然不夠經濟,因此其結果可想而知。

我不相信經濟部高官都不知道何謂規模經濟,因為大一經濟學就已經教過了。至於公營沒效率之類的其他瞎掰就甭提了,果真如此颱風天根本就不會有人搶修電網。因此我對經濟部高官的評語是「壞」,壞到強迫台電去玩五鬼搬運法!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