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斷親」新常態:不想被催婚催生,中國年輕世代拒跟親戚互動

2024-02-16 20:00

? 人氣

2024年2月8日,年節期間裝飾著許多紅燈籠與龍型裝飾的北京街頭。(美聯社)

2024年2月8日,年節期間裝飾著許多紅燈籠與龍型裝飾的北京街頭。(美聯社)

新春佳節對中國人來說原本是闔家團圓的時刻,但在今年過年期間,「斷親」一詞卻成了很多中國網民熱議的話題。那麼,到底什麼是「斷親」?這一現象顯示了怎樣的社會變遷?而這種變化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 領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帶上笑容, 帶上祝願, 陪同愛人, 常回家看看。」 (歌曲《常回家看看》)

「斷親」話題新年登熱搜 閱讀量破億

又是一個新春佳節,闔家團聚的時刻。與此同時,關於「農村悄然出現以家庭爲單位的斷親」話題在大年初四(13日)卻登上微博熱搜,引發衆多網友反饋留言,話題閱讀量破億。

據中國媒體「澎湃新聞」報導,有學者將青年「斷親」總結爲懶於、疏於、不屑於同兩代以內的親戚互動和交往的一種現象。簡單講,就是他們基本不走親戚,而不是一種正式聲明的斷絕親戚關係。報導說,爲了躲避親友們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輕人選擇獨身到其他地方旅遊,或者乾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過年。有網友認爲,這是社會原子化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結果,而攀比的風氣盛行也增加了年輕人的社交壓力。

那麼,這種「斷親」現象目前到底有多普遍?除了農村,是否也存在於生活在城鎮和都市中的人當中呢?今年春節期間,本臺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從城市到鄉村  「斷親」成了中國年輕人的新常態

去年「潤」到美國的00後令狐昌冰,來自貴州遵義附近的一個小縣城。和很多同齡人一樣,他是獨生子女,也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往年春節回家,他都是被動地跟着父親走親訪友。

「跟我親戚的緊密程度完全取決於我爸,他跟他們有直接關係嘛。我爸願意走親訪友,那就跟着他去,他要不去那就不去唄,反正我個人是沒有主動跟他們聯繫的。」 令狐昌冰認爲,獨生子女家庭可能都有這種現象,既沒有兄弟姐妹需要走動,父母輩的親戚也都相對疏遠。他說,自己有空就是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也就沒有精力再去維持這種本來就不是很熟的親戚關係了。

對於「斷親」,來自河北高陽縣、目前身在美國的70后王先生以書面方式告訴本臺,他平時住在縣城,距離老家所在的鄉村只有半小時車程。但他和親戚們很多也都是平時不來往,過年時拜個年就走了,因爲交往起來也沒有多大意義。他舉例說,過年回家最煩的一件事就是和家裡親戚聊天。有親戚甚至認爲他孤僻,不善交往,但他們卻沒想到這是社會和工作的背景不同導致的。

「我們高陽縣這邊的產業就是紡織業。我是大專畢業生,學的是日語專業,畢業後從事國際貿易和英語、日語翻譯之類的工作,節假日都休息。」王先生說,「我的親戚中,很多都是高中、初中沒畢業的,甚至小學都沒上完。他們如果不外出打工的話,就只能從事織布、織毛巾、印染工作,又髒又累又沒前途,也沒有休息日。所以我們聊天兒就聊不下去,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王先生還談到,現在的中國社會風氣很差,很多人是有錢的就使勁兒巴結,沒錢的就裝作不認識。所以爲了免得受氣,不少人選擇乾脆斷了聯繫。

今年春節,家在東北某大城市的「北漂」 趙晴象也同往年一樣回家去過年。不過,90後的她對回家的感覺已經逐漸淡漠。親友相聚、彼此拜年,對她而言更像是一種「強制流程」。

「比如說我回家,我父母就通知我說,今年年夜飯和我表哥一起喫,然後我二姨也來。我聽到我二姨來的時候,我就很害怕。」 小趙說,她的二姨不僅脾氣不好,還信了鄉村一個不知是什麼的教會,見面就會向她傳教,讓她難以接受:「這種人平時你理都不想理她,然後你過年的時候還非要見到她,你還要給她拜年。」

另一件讓趙晴感到厭煩的是家裡過年的那種氛圍,因爲有不少人給她父母來送禮,不是求他們辦事就是對他們過去的「幫忙」表示感謝。趙晴說,這讓她母親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反正她就覺得很光榮,然後就開始數落我說,『你看看你這個樣子,你對別人都沒用,都沒人來給你送東西』。特別無語!」

雖然沒有被親戚們催婚,但趙晴說,由於她目前沒有固定工作,母親在家一找到機會就嘲諷她「又窮又廢物」,但在親友面前又要僞裝起來,免得被人看不起。趙晴感到很無奈,便採取消極應對:「除了必須出門跟人社交之外,我就天天在家裡面,往自己屋裡一宅。唉!」 

趙晴還提到,有時親戚之間不往來也是由於上輩之間的家庭矛盾:「比如我舅媽,在我外婆以前得肺癌住院快去世的時候,指使她兒子把(外婆)醫保卡偷了。外婆是國營農場的職工,她有醫療報銷,會打到她的醫保卡里面。有了這種事之後,大家就不會很想來往了。」 出於保護隱私的原因,趙晴採用化名受訪。

調查:絕大多數網友認同「斷親」

中國雜誌《三聯生活週刊》去年五月做的一項在線調查,目前仍在社交媒體上熱傳。調查中說,「在90後、00後羣體裡,’斷親’成爲了一種社會常態。父輩們花費時間、精力、財力維護的親緣關係,年輕人卻並不看重。親戚之間的攀比、衝突,都讓他們避之不及。」

調查請網友就「如何看待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愛走親戚」發表看法,共有11.6萬人參與投票。其中,5萬網友選擇「支持,有些親戚確實不值得我走動」;5.2萬網友選擇「很正常,相處得少自然沒什麼感情」;只有不到4000人選擇「還是要多走動,多一個親人多一份依靠」。

「斷親」與家庭關係「重構」

針對「斷親」這個話題,趙晴告訴本臺,這對於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可以算是一個「親戚關係重構」的過程:「如果說,原先親戚們都是一個家族、生活在一起,離得都不是很遠的話,其實平時大家就有很多互相接觸的機會。到過年大家就一起喫喝玩樂,放鬆一下。但是現在,你可能有一些老家的親戚,如果你不回老家,見都見不到他們,最後你可能真的是會把你的親戚重新篩選一遍。過年你去見的應該還是平時真正互相幫助的,聯繫特別密切的這種親戚。」

澎湃新聞日前援引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和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刊發的《「斷親」:概念、問題及思考》的論文,從代際角度分析了「斷親」現象。文中說,年輕人與老一輩的「斷親」是因爲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與親戚互動本就很少,再加上受價值觀、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等因素影響,自然對親戚表現出淡漠。年輕人同輩間的「斷親」,是因爲長大後心境變化、人生目標轉移、世界觀改變、生命歷程不同,以及難有共同語言等;老年人之間的「斷親」則是由於價值觀與社會地位等不同,很難聊在一起。

這篇論文還指出,「斷親」是現代化的結果和時代變遷的產物。中國城市化與人口遷移流動、價值觀多元、人情與金錢、減少社交成本、生活壓力與內卷、數位化生存等,都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斷親」。文章認爲, 儘管「斷親」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家庭功能、減少宗親互助,但對於個體而言,需要通過「斷親」減少「無效社交」。這體現了「一個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能把握好「親密關係和獨立的平衡」。

「斷親」與社會道德滑坡及幸福感下降

如果說「斷親」是現代化的必然結果,那麼這種現代化本身是好是壞呢?來自河北的王先生認爲,「斷親」反映出了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深層問題:「(斷親)主要根源是人的道德水平普遍滑坡了,人更注重利益和眼前的東西。還有中國人愛面子、好攀比,窮親戚和富親戚在一起就有身份落差感。」

王先生認爲,雖然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了,但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淳樸善良、互相幫助的現象逐漸沒有了,親情、友情也越來越淡薄。同時,人們的焦慮感、孤獨感普遍在上升:「從社會情感或幸福感這一點來考慮,是倒退。」    

學者:家庭原子化有利政府管理  但讓社會活力喪失

那麼,如何看待「斷親」對於社會治理方面的影響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人口問題學者易富賢告訴本臺,中國「斷親」現象的背後是家庭的原子化:「原子化有利於國家的管理,但卻會導致社會活力與多樣化的喪失,和管理效率的下降。」

易富賢分析說,中國古代是「皇權不下縣」,縣以下都是由家族自治,而現在都是原子化的家庭,家族稍微一強大,政府就很忌諱。同時,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70%,年輕人的城市化率可能高達80%;並且,中國因爲國土面積大,很多人爲打工謀生,都是遠距離遷徙,所以家庭觀念更加被淡化。

「家族觀念一斷的話,生育文化也斷裂了,生育率也下降,因爲生育文化是依託於傳統的家族結構的。」 易富賢說,中國數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規模縮小,而城市化又導致人口大量流動,中央政府的權力更是延續到每個家庭,這都導致了中國家庭的親情斷裂。

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活力的喪失。易富賢以火車來比喻中國社會,中央政府就是火車頭:「靠火車頭去驅動,那就會導致效率下降,驅動力不夠,速度上不去。而動車就是除了火車頭有動力之外,每一節也有動力,那麼整個速度就快起來了。 」他說, 中國結構上已是一部動車,但行政管理上依然是靠很原始的一個火車頭來驅動: 「這就導致地方政府沒有權力,家族也沒有權力,那麼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活力下降。所以中國這個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問題。」  

易富賢認爲,目前來看,中國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是很難扭轉的。同時,這也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整個人類文明都面臨很大的挑戰,這需要一個全球性的文化迴歸才能解決。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