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吉觀點:當前最重要的經濟政策

2024-02-12 06:50

? 人氣

中國經濟能否回穩,台灣經濟何時回復成長,都充滿不確定。(美聯社)

中國經濟能否回穩,台灣經濟何時回復成長,都充滿不確定。(美聯社)

世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世事沒有一件是確定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統大選後,兩岸雖然沒有兵凶戰危,但是縈繞台灣的不確定性依然揮之不去。例如,川普當選會怎樣?中國經濟能否回穩?台灣何時才能恢復成長?這些不確定性製造焦慮和不安,而且明日才會發生的事,今天就開始影響經濟。

如何影響,又怎樣影響?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也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柏南克(Ben S. Bernanke)早年在史丹福大學教書時,即曾分析不確定性之下的投資行為(“Irreversibility, Uncertainty, and Cyclical Invest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1983);而自號「臥底經濟學家」的哈福特(Tim Harford)亦曾於其專欄中討論此問題,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項結論是:不確定性會讓投資澈底窒息。

現即以一個數例說明柏南克的理論:想像有一個擴大產能的投資計畫,投資成本是50億(美元,下文同),至於投資的回報則視美中關係而定。如果美中關係好轉,事屬「有利情勢」,此項投資將創造150億的回報(扣除成本50億後,利潤為100億);反之,如果美中關係惡化,事屬「不利情勢」,這項投資的前景黯淡只能帶來30億的回報(扣除成本50億後,將損失20億)。請問這家廠商該不該投資擴廠?

一般人可能會這樣思考:如果知道美中關係出現「有利情勢」的機率,就能算出投資擴廠的期望值。期望值若大於擴廠成本(50億)就可以投資,期望值若低於50億,因為賠錢所以不投資。而且投資與否一經決定,便可以立即行動,毋需等待。

這是一個理論上正確,卻與現實嚴重脫節的答案。因為有誰知道美中關係變好的機率是多少,如果不知道機率,期望值又怎麼算得出來?這項關鍵,點出了風險(risk)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的差異:風險是知道機率的未知,例如擲骰子;而不確定性則是不知道機率的不明,例如川普當選的可能性。由於美中關係不是擲骰子,所以不是風險事件,而是不確定性。

面對不確定性如何投資?柏南克說:如果能等待,而且等待的機會成本很小,投資者就會等到水落石出,待不確定性因素消失後再做決定。在此新模式下,投資者的選擇變成:一、不確定性消失後,如果出現「有利情勢」就投資,這樣可以賺100億;二、如果出現「不利情勢」就不投資,這樣保證不會賠。很明顯地,等待比立即下決定好,因為除了絕對不會賠之外,還有機會賺100億。

所以,不確定性造成觀望,觀望使高科技和傳統廠商都延緩投資,也使家戶推遲購屋置產的時間。當投資因觀望而窒息,經濟也會隨之而下滑。很不幸地,這就是台灣現在所面對的問題。

圖示
圖示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1.4%,創14年之新低。原因是資本形成(包含政府、公營與民間固定投資以及存貨變動)負成長9.97%所致。其實我國投資從2021年第4季就急遽衰退,成長率從31.36%一路下滑至去年第4季的負成長8.68%。

此外,從營建數據也可以一窺購屋置產和工商發展的頹勢。台灣去年住宅、工業、辦公室建照的核發數量全面減少,負成長率分別為19%、17%、6%。其中,工業廠房興建面積從260萬坪下降到215萬坪,減少了45萬坪,請問經濟如何成長?

事實上,投資之所以銳減並非資金缺乏所致,因為主計總處估計今年的超額儲蓄將達3.7兆元,連續第五年超過3兆元大關。台灣錢淹腳目所言不虛,不過企業對實質投資卻裹足不前,只對金融投資顯現熱情,於是閒錢大量湧進股市,使得大盤去年創下26.7%的漲幅,在全球主要股市中,僅次於Nasdaq和日本。

台股好,當然好,但是台灣如果「資金充沛、股市興隆卻資本匱乏」,豈是一個永續經營的國家。因此,一個LKK的議題「政府如何促進投資」,便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經濟政策。

對於促進投資,許多財經學者建議政府可以將資金引導至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淨零科技、數位轉型等趨勢上,抑或發展人工智慧、互聯網、量子電腦、低軌道衛星、太空科技、精準醫療等前瞻科技。殊不知,企業絕對比政府更懂得趨勢也更瞭解科技及創新,那需政府指畫投資方向。況且創新是否有成、研發能否成功,其不確定性本來就很高,現若於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上,再增加創新與研發的不確定性,實乃雪上加霜,如果沒有恰當的經濟政策幫推,對於促進投資可能沒有助益。

另有財金專家從資本市場著眼,建議政府放寬上市門檻,獎勵創新和研發。於是證交所鬆綁創新板在發行面及交易面的規定,寬鬆申請上市的資本額限制,降低合格投資人的資格,一心提供便利的籌資環境,以鼓勵資本家奮勇向前。

這項政策有效嗎?柏南克認為無效。因為以前文之例為例,如果將150億的投資回報(「有利情勢」下的回報)提高10億(創新成功後被獎勵上市,可以印股票換鈔票的額外報酬)使之達到160億,結果並不會改變投資者想要繼續觀望的動機,窒息的投資照樣呼吸不到空氣。

由於上述獎勵措施是錦上添花之舉,結果欠佳,那麼如果改採雪中送炭政策,結果會怎樣?例如政府宣布:提供20億給投資擴廠的廠商,將來如果出現「不利情勢」,20億全部賠光也不用還;反之,如果出現「有利情勢」,除了要還政府20億之外,還要回饋60億的紅利給國家。

在此政策下,企業非但不會賠(賠的算政府的),而且還有機會賺40億(投資回報150億,扣除成本50億後,賺100億,國家分紅60億,尚餘40億),所以投資者願意擴廠,不再觀望。換言之,政府如果願意與企業「共苦」(分攤投資失利的損失),企業便願意和國家「同甘」(分紅給國家),而且投資不會延宕。

「共苦同甘」的實際成果,可以用兩個眾所皆知的案例加以說明。實例一:台積電創設之初,政府投資入股。

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政府投資入股。設若創業失敗,政府投入的股本將一去不返,不過創辦人也不必扛債。即因如此,所以張忠謀勇於創業;36年後,台積電的營收在去年首度超越英特爾和三星電子,變成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政府當年的這筆股權投資,讓國家至今分紅不斷,金額令人咋舌,至於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因為台積電的威名和能力而繼續攀升中。

設若當年政府不是投資入股,而是提供創業貸款給台積電,創辦人對這筆貸款就必須負起連帶保證責任,萬一創業失敗,公司破產便罷,創辦人還得負擔債務痛苦一生。在此情況下,相信張忠謀也不會有冒險創業的意願,而台灣也就不會有這一座護國神山了。由此可見,「共苦」在先,才有台積電,也才有「同甘」於後的豐收。

實例二:國安基金提供免費賣權(put),促進股市蓬勃發展。

當股市因國安問題而失序下跌時,國安基金依法可以進場護盤以阻止股票進一步下跌,其效果無異於提供免費的賣權給台股投資人。即因有此賣權的保障,保證股票崩跌時,市場上仍有買盤,才能促使原本擔心地緣政治而不進場的投資人甘願進場,最終促成股市的蓬勃發展。

國安基金是舉世無雙的制度,也是安定台灣資本市場的傑出設計。基金在股市下跌時買入股票與投資人「共苦」,在股市恢復正常時賣出持股而獲利與投資人「同甘」。「共苦同甘」政策對於促進投資的效果不可磨滅。

當然,這兩個成功的例子都是建立在善意與大公無私的心志上才能竟功,如果,欠缺善意與大公思想,共苦就很容易成為混水摸魚圖利私我的捷徑,畢竟,共苦能走到同甘的比例是很低。但是只要公部門能落實共苦審核,那麼,現在用政府的肩膀扛起國家新興企業,將會是台灣美好未來的開始。

*作者為台灣金聯董事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國安基金主委,證交所董事長、金管會主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