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經濟預測失準?美中新冷戰發酵?

2024-02-07 07:10

? 人氣

中國經濟後勢向好向壞 端視政治及政策可預測性

至於,在中國經濟對全球景氣榮枯影響力甚大的現實下,當前房地產債務問題等內部經濟風險,與美國若持續加強對中制裁,是否會使中國經濟難以重現往日光彩?悲觀論者直指,中國經濟正在面臨成長高峰已過、步入日本化、人口紅利轉為赤字、政治凌駕經濟運作等四大結構性難題;樂觀論者則認為,前述難題仍可能是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的陣痛期。在這兩種極端看法之外,《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M. Wolf)近月的一系列觀點,如中國經濟未必已過成長高峰、日本化問題猶有解方、人口紅利轉為赤字確為難題、政治凌駕經濟運作絕對是硬傷等論述,則相對中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尤其是2017年後,伴隨習近平逐漸將過往相對自由放任調性的政策收緊,首要目的是求其政經穩定,而非加速發展。同時,習政府對高科技行業的整改及美中脫鉤(源於2018年美中貿易戰迄今)等行動,令西方投資者因其政策路徑不可預測而卻步,並認為中國經濟後續發展有諸多不確定性,其經濟活力(Dynamism)正在消退。整體而言,未來中國經濟是否仍可期待的最大關鍵在於「政治」。對內,習近平政權能否說服國內人民「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理想與口號,而是能夠兼顧共產黨政權結構與資本主義關係共存共榮,且打造出一個更平衡發展的經濟遠景之必然途徑?對外,北京政府如何妥善處理與美國之間競逐益發白熱化的關係、如何打消美國盟友與國際間對其經濟版圖擴張的疑慮等,都是美中競逐這個千禧年以來最巨大、影響最長遠的地緣政治風險,能否被控制在國際間可承受範圍,不致重創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

當然,在面臨美中競逐在內的重大地緣政治風險頻仍時,預測機構也應將嚴謹的地緣政治風險指標納進經濟預測模型,方能讓預測結果對社會各界發揮若干預警功能,進而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對經濟的衝擊程度。(本文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

*註:本文內容為作者於2023年12月8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劉大中教授暨蔣碩傑教授紀念活動」的主題演講摘要。

BOX1:黑天鵝事件vs.地緣政治風險事件

一般論及地緣政治事件時,經常以黑天鵝(Black Swan)事件視之,惟兩者其實有別。所謂的黑天鵝,指的是極為罕見但其產生的極端影響與低發生機率不成比例之事件,其兩大特徵是無法事前預測發生時點及其衝擊程度。然而,在探討地緣政治風險時,隨著預測模型投入的資訊增加,仍可以對發生機率進行動態預測。因此,相對於黑天鵝事件強調本身的不可預測(Unpredictable),地緣政治風險通常是有跡可循的,如珍珠港事件與911事件皆是顯例,故預測機構不應將之略過,更不該在事後以便宜行事的心態,將地緣政治事件衝擊一概推稱是黑天鵝事件。

1941年珍珠港事件

•事件發生前幾個月,美軍攔截到東京要求在珍珠港的日本間諜,需仔細且定期回報夏威夷的軍艦停泊數量。

•事件發生當月月初,夏威夷作戰情報單位發現,日軍在該月兩度更換過去半年才調整一次的無線電通訊頻率。

•珍珠港被偷襲前幾天,多國情報單位都攔截到日本要求當地使館銷毀暗號的指令。

•日軍偷襲珍珠港前一天下午,夏威夷情報單位主管將一份事件相關電報,上呈高層官員卻遭忽視。事後看來,美軍指揮體系「事前」早該料到珍珠港會被偷襲,並做出因應。

2001年911事件

•1996年蓋達組織首腦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即發布第一個伊斯蘭教令,呼籲美國士兵離開沙烏地阿拉伯。

•1998年賓拉登發布第二個教令,概述其反對美國對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以及反對美國軍隊於波斯灣戰爭後繼續駐紮在沙國的行為。

賓拉登更用伊斯蘭箴言呼籲穆斯林攻擊美國人,直到他們表達的不滿得到扭轉為止。由賓拉登自1996年以來的反美言論與舉動可知,中東激進組織伺機攻擊美國,應屬意料之內的事。

*本文作者為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暨院長,選自170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