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與血之歌: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共舞的德意志帝國興亡曲》選摘(3)

2024-02-04 05:00

? 人氣

俾斯麥那四面楚歌的夢魘雖然已有時日,但仍然潛伏在軍方高層腦中,因此他們早就在計畫終將到來的雙線作戰了。一八九一年,阿爾弗列特.馮.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獲命出任參謀總長,他花了好幾年琢磨一份戰略,以因應對法或對俄戰爭─或者同時對兩者開戰。德國位於歐洲中心,對於該國經濟大有助益,但也容易遭到攻擊。等到一九○六年,施利芬被毛奇取代時,他的構想雖然經過多次修正,但原則始終不變:面臨終將到來的雙線作戰,德國要傾全力攻擊法國。然後,大部分軍隊將調往東線,面對速度較慢但規模更大的俄羅斯部隊。相較於施利芬,毛奇對法軍與俄軍的實力評價多少高些。他認為兩者的規模與動員速度都有進步。只要對手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多一分留意,計畫就會失敗,畢竟成功的關鍵在於時間,而法軍的強力抵抗將拖慢德軍速度,讓俄軍足以從另一側發動攻擊。在軍隊高層眼裡,唯一的、恐怖的結論,就是對法國先發制人,才是贏得歐戰的唯一途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七月二十八日,皇帝結束遊船度假行程,回來才發現奧匈帝國已經對塞爾維亞宣戰。所有歐洲大國都循著外交舞碼採取反應。英國讓首相霍爾維格知道他們很難保持中立,如果情勢惡化,英國恐怕有義務支持法國與俄羅斯。俄國在七月三十日下達動員令,毛奇多年來預言的一切似乎就要實現。按照施利芬計畫(Schlieffen Plan)的思路,每分鐘都很關鍵。要是俄羅斯和法國有更多餘裕,德國將面臨一場難以取勝的雙線戰爭。搶先攻擊法國是唯一的方法。德國於是在八月一日對俄羅斯宣戰,兩天後又對看似跟巴爾幹的麻煩毫無瓜葛的法國宣戰。英國接著在八月四日對德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

《日耳曼妮雅》(Germania),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考爾巴赫(Friedrich August von Kaulbach)繪,一九一四年八月。(八旗文化提供)
《日耳曼妮雅》(Germania),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考爾巴赫(Friedrich August von Kaulbach)繪,一九一四年八月。(八旗文化提供)

「歡欣鼓舞。政府以高超手腕把我們描繪成受到攻擊的一方。」3帝國海軍內閣(Imperial Naval Cabinet)總長格奧爾格.亞歷山大.馮.穆勒(Georg Alexander von Müller)在日記中寫下這些話,顯見軍方高層對於所謂「守護之戰」,也就是主打「德國是被迫參戰」的立場,其實是種利己盤算的態度。就輿論走向而言,他們的論點可謂命中紅心。霍爾維格首相說服帝國議會與德國民眾,希望大家相信德國是受害的一方,算是相當成功。柏林等德國城市爆發大規模和平示威,但主要是在譴責奧地利,部分則是譴責俄羅斯是暗殺事件的始作俑者。歷史學家傑佛瑞.維海(Jeffrey Verhey)指出,說德國上上下下為開戰而歡欣鼓舞的說法,是一種必須破除的迷思。德國人感到焦慮,絕對不會狂熱到為歐洲大國政治犧牲生命,或是斷手斷腳。不過,對於局面吐絲結繭的防禦反應,確實塑造出某種寸步不讓的愛國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八月體驗」(Augusterlebnis)。漢斯─烏里希.塔莫爾(Hans-Ulrich Thamer)所言甚是,這是種「末日的威脅與希望,個人的期待與渴望的衝突大雜燴」,但是「是戰爭自己找上德國」,「讓祖國有機會自我證明」的想法,的確打動了很多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