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與血之歌: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共舞的德意志帝國興亡曲》選摘(1)

2024-02-02 05:10

? 人氣

威廉堅信自己具備人格魅力與皇室氣度。但他很快就發現,光憑這兩點的力量,尚不足以消弭宗教、階級、地理形勢、文化與族群(僅舉數例)等長久以來的分歧因素。社會主義者一再罷工,天主教徒仍對普魯士國王抱持懷疑,波蘭分離主義者則繼續訴求建國。要是有個帝國讓他們感到自豪,說不定就能讓他們相信德意志就是一切吧。於是,威廉爭「陽光下的一席之地」的魯莽要求,終將帶領這個年輕的民族加入一場走向毀滅邊緣的鬥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一九一四年爆發之初,威廉皇帝相當震驚。他所料想的巴爾幹區域戰爭搖身一變,成了全歐洲的大規模衝突。即便如此,他仍然看到機會,能將所有德意志人徹底團結起來。一九一四年八月一日,他鄭重表示「如今我們都是德意志同胞,徹徹底底的德意志同胞」。近年來的研究,已經破除「各界對於戰爭爆發感到振奮」的神話,不過時人確實有一股要捍衛「祖國」的情緒。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究證明了這個年輕國家承受不了那麼多的鐵與血。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意志民族一敗塗地,頭上的冠冕打落了,盾牌與寶劍裂了,精氣神丟了。死敵法蘭西準備好消滅她、拆解她,並振振有詞表示:但凡一個國家以戰爭為其民族認同之基礎,帶來的不會是別的,只會是更多的流血。第二帝國將在當年成立的地點毀棄,也就是凡爾賽宮的鏡廳。

但不列顛與美利堅卻在第二帝國的餘燼裊裊中看到了另一個德意志。俾斯麥當年撒下了民主與經濟繁榮的種子,緩緩而柔弱長出了不同的德意志民族願景,要憑藉貿易、穩定與民主,在世界各國中找到自己的身分與位置。兩國的確沒有看走眼,但德意志還得經歷另一次衝突,其慘烈甚至讓一次大戰的恐怖瞠乎其後,才能抖落暴力與軍國主義的最初。

德意志帝國建國過程本來就是一場又一場的衝突,衝突也不斷煩擾這個帝國。俾斯麥體認到自由傳統的價值,實施成年男子普選,讓真正的多黨政治得以演化成型,但這個體系卻持續受制於頂端的普魯士威權體制。多種認同彼此間衝突不斷,這些認同不僅與民族認同相抗衡,有時甚至壓倒了民族認同,這才導致俾斯麥與威廉二世兩人為了創造團結的基礎,而刻意把衝突拉長。雖然他倆未能在掌權的時代建立起繁榮而團結的國家,卻都幫助了播種(無論是否如其所願),讓最終將成為經濟與民主火車頭的德國破土而出。

*作者為德英雙國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現代德國歷史。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鐵與血之歌:俾斯麥和威廉二世共舞的德意志帝國興亡曲》(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