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根觀點:蔡登山筆下的「晚清民國往事」

2024-01-21 07:10

? 人氣

沈從文與張兆和。(蔡登山提供)

沈從文與張兆和。(蔡登山提供)

文史名家蔡登山先生對於晚清和民國人物史料的蒐集和編寫,今人無出其右者,僅僅近十年即編撰了近兩百本書,是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2024年新年伊始,蔡登山的新書《青史未老》隆重上市。自況少年子弟江湖老的他以這本鼎力之作來紀念自己的七十歲生日,推出後立刻引起兩岸三地讀者爭先搶購,筆者當然也不落人後,於上市首日立即手刀下單,翻閱後被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所吸引,竟然一口氣讀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年輕時拍過《作家身影》紀錄片的蔡登山對於「五四」前後的文人學者如數家珍,除了寫過《人間四月天》等多部膾炙人口的著作外,如今更根據近年來收集到的書信、日記及各種珍貴文獻,像福爾摩斯一樣去解開許多迷團,重構這些人物的人生全貌,足以改變先前流傳的種種說法,蔡登山把他的新發現都收錄在《青史未老》一書中,讀來令人興趣盎然!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說起民國時期的愛情故事,除了徐志摩與林徽音、陸小曼、張幼儀等三位女主角浪漫曲折的戀情外,另一個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是沈從文對張兆和的追求。1928年,來自湘西鄉下,出身卑微只有小學學歷,但已成名的沈從文經徐志摩介紹,應聘成為上海中國公學教授,主講現代文學,上課第一天就被臺下十八歲女學生張兆和的美貌和沉靜所吸引,開始一封又一封情書鍥而不捨的追求。張兆和出身顯赫的名門望族,曾祖父是曾任兩廣總督和直隸總督的張樹聲,父親張武齡繼承一份厚實的家產,後遷居蘇州。

文學巨擘—徐志摩。(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文學巨擘徐志摩。(取自維基百科)

沈從文原先只是張兆和心目中眾多追求者之一的「癩哈蟆十三號」,但在校長胡適的鼓勵和張兆和二姐張允和的促成下,經過三年九個月終於打開張兆和的心扉,讓沈從文抱得美人歸。雙方家世的懸殊讓這段民國版的才子佳人故事至今仍一再被傳頌。

文人的傲氣讓沈從文拒絕了張家豐厚的嫁妝,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張兆和原本是錦衣玉食,十指不沾的千金大小姐,婚後必須親自操持家務,打理一家人的三餐。尤其是在長子出生後,為了做家事方便,剪去一頭漂亮的長髮,但卻為沈從文所嗔怪。沒有能力供養他心目中女神的沈從文,希望他的「三三」仍然穿著高跟鞋,留著披肩的長髮,不要因為洗滌而讓一雙纖纎玉手變得粗糙。甘於粗茶淡飯的張兆和則不滿沈從文老是買一些貴而無實用價值的文物,讓原本拮据的家用更加捉襟見肘。敵不過對現實柴米油鹽的爭吵,不久後他們那襲華麗的婚姻袍子裡爬進了蝨子。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張愛玲

婚後不到兩年,沈從文遇到筆名高青子的少女作家,高青子是沈從文的崇拜者,與沈見面時還特別模仿他小說中女主人公的裝扮,她給他妻子沒有的溫柔,於是經不起誘惑的沈從文也犯了成龍口中「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美國漢學家金介甫(Jeffrey C. Linley) 推斷沈從文的散文《水雲》是寫他婚外情的作品,蔡登山進一步找到高青子1935年發表在《國聞周報》的小說《紫》,敘述主人公與兩個女子之間的感情糾葛,小說中的情節完全符合他們當時的情形。1997年,學者劉洪濤曾就高青子之事,訪問過張兆和,雖然已過了半個世紀,張兆和對這事仍耿耿於懷,她承認高青子長得很美。

詩人和作家都是多愁善感和多情的,這一點林徽音是清醒的。林徽音說:「徐志摩喜歡的不是我,而是他自己心中想像的女神。」所以她選擇了梁思成;除此之外,蔡登山從1936年編成的《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和梁啟超寫給其弟梁啟勳的二百二十六封書札中發現,林徽音與梁思成的婚配,其實是梁啟超精心籌劃步局的結果。蔡登山因此寫成〈《人間四月天》外一章〉,記述他的新發現。

梁思成與林徽音。(蔡登山提供)
梁思成與林徽音。(蔡登山提供)

梁啟超與林徽音的父親林長民,同為民國初年「進步黨」的領導人,曾分別出任段祺瑞內閣的財政廳長和司法總長,兩人交誼深厚,早有結為兒女親家之約。1919年,在兩位老爹的撮合下,梁思成與林徽音就在北京見了面,此時梁思成十八歲,林徽音才十五歲。因此,1920年林長民帶著女兒徽音在英國訪問考察期間,當他發覺徐志摩正熱烈地追求徽音時,身為父親的他斷然帶著女兒,不告而別地提前返國,因爲徽音未來是梁家的媳婦;而當徐志摩也趕緊追回北京時,梁啟超則立刻斷然促成「思成與徽音互定終身」;蔡登山說,在對林徽音的爭取上,徐志摩自然不是他的老師梁啟超(戊戌變法首腦)的對手。

讀〈從一篇佚文看蘇青與姜貴的一段情〉一文,最能體現蔡登山從故紙堆中抽絲剝繭、解開迷團的功力。

蘇青雖然在臺灣鮮為人知,但卻是抗戰時期活躍於上海淪陷區,並與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以描寫她婚姻生活的小說《結婚十年》風靡一時。她在離婚後成為多名汪偽政要,包括第二號人物陳公博等的情婦,蘇青後來把他們用化名寫入她的自傳體小說《續結婚十年》中。我因拙作《狼煙未燼》對汪精衛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多所著墨,而且正在讀陳公博的《苦笑錄》,對蔡登山提到蘇青這段特別感興趣。

蘇青。(蔡登山提供)
蘇青。(蔡登山提供)

和張愛玲不同的是,蘇青的行文風格少有虛構部分,而且不避諱寫性事。被蘇青寫入《續結婚十年》的情人中有位湯恩伯手下的「謝上校」,抗戰勝利後曾參與上海的接收,他是蘇青在汪偽政府垮台後的靠山,曾將接收來的一棟房子送給她。由於蘇青書中人物都是「確有其人」和「確有其事」,那這位「謝上校」到底是誰?

蔡登山遍查大陸的研究書籍和三本蘇青的傳記,均無人提及「謝上校」所指為何人?後來他與史料專家秦賢次閒聊時,聽聞作家應鳳凰教授提及蘇青筆下的「謝上校」當為曾在臺灣文壇鼎鼎大名的姜貴,應教授認為姜貴的經歷不但與「謝上校」相符,而且還將他與蘇青的一斷戀愛,重塑後寫入他的中編小說《三婦艷》之中。向來秉持孤証不立原則的蔡登山認為,這尚不足於證明「謝上校」是姜貴的化名。

蔡登山說,他有次在南港中央研究院圖書館翻閱香港《春秋》雜誌時,偶然間發現香港作家盧大方寫有一文章,提及一天在朋友所辦的日報,讀到一篇題為〈我與蘇青〉的文章,作者署名「謝九」,盧大方認為這是蘇青筆下的「謝上校」自己出來現身說法,因此將該文剪貼留存下來。從謝文得知是發表在香港的《上海日報》,盧大方的文章發表於1978年3月16日,但謝九的「我與蘇青」發表於何時?盧大方當時沒記下日期,於是蔡登山開始做大海撈針,而未必能有所成的工作。

他首先請教新聞界耆宿黃天才先生,確定當年臺灣確有香港《上海日報》。於是在國家圖書館查到有1955年-1964年的《上海日報》微捲,在機器上逐頁逐頁翻找,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1957年1月15日的報紙中發現了「謝九」的〈我與蘇青〉一文;看過謝文的盧大方一眼就認出「謝九」是蘇青筆下的「謝上校」,而「謝九」在文章中也承認他就是「謝上校」。「謝九」是「謝上校」殆無可懷疑,但又何以証明「謝九」就是姜貴的化名?

蔡登山拿出姜貴1971年出版的小說《三婦艷》和「謝九」1957年刊出的〈我與蘇青〉兩相對照,確定是同屬一人手筆。小說《三婦艷》諸多情節早在14年前「謝九」的〈我與蘇青〉就出現過了,甚至有些句子還一字不差,「謝九」和姜貴若不是同一人,那姜貴豈不犯了嚴重抄襲之嫌?

姜貴。(蔡登山提供)
姜貴。(蔡登山提供)

蔡登山因而下定論說,姜貴巧妙的用「謝九」寫下〈我與蘇青〉,向歷史做了坦白的交待,同時也躲過當時社會的非議,和自身難堪的尶尬。但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卻成為他的佚文,不僅盧大方把它剪貼在簿子裡保存了21年,到公布時還不知真正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小說家姜貴。甚至連姜貴的研究者都不知道有這篇文章。他是在機機緣湊巧之下,層層地追索,終於找到出處。蔡登山《青史未老》書中收錄了這篇被雪藏了53年之久的文章--謝九(姜貴)著〈我與蘇青〉。

蔡登山龐大的著作集可以說是一座近代史的寶庫。筆者在寫《狼煙未燼》書中〈誰料滄州老-桂系名將劉昉百戰沙場〉一文時,遍查文獻資料都無法確定劉昉將軍在南京陸軍大學深造的期別,最後才發現蔡登山主編的《黃旭初回憶錄》裡記載了所有桂系將領考入南京陸軍大學的名字和期別,終於確定劉昉的陸軍大學期別是正則班第十一期。

《青史未老》是蔡登山集數十年功力的原創鉅獻,除了以上介紹的篇章外,蔡登山對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海外的情形研究著力甚深,書中以〈康有為派梁鐵君刺殺慈禧始末〉、〈劉士驥命案中的康有為與梁啟超〉、〈劉學詢在孫中山、李鴻章、康有為之間〉和〈瓊彩樓財務糾紛:康有為與譚良的決裂〉等四文揭開康有為聖人袍下不為人知的一面。

不可思議的晚清「闈姓」賭博

書中〈劉學詢在孫中山、李鴻章、康有為之間〉一文提及晚清廣東的「闈姓」賭博,顛覆今人對科舉考試的認知。闈指秋闈(鄉試,中式者為舉人)和春闈(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中式者稱貢士,再經皇上殿試通過後金榜題名即為進士)。「闈姓」的賭法是,先由莊家確定八十個姓氏,印刷成彩票發售。下注者可圈選其中二十個(陳、李、張等大姓中榜率高,不准圈選),以猜中中式士子姓氏的多寡定輸贏。猜中最多的為「頭彩」,再次依序為「二彩」、「三彩」,三彩以下就是輸家,類似現在的大樂透。凡賭必有「千」,莊家和大戶為獲取暴利常設法收買考官,有針對性地錄取一些僻姓考生,或讓預期會金榜題名者落榜,而自己則早已大量下注。晚清國庫空虛,地方督撫不但不查辦取締,還將其公開招標徵選莊家,視為地方重要財源。

光緒年間進士及第的劉學詢放棄朝廷授官,回廣東承包「闈姓」,因此成為權傾一時的豪紳。國民黨元老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說:「劉包辦闈姓多年,其金錢勢力足以左右士子之成敗,及官吏之進退,典試者莫不仰其鼻息。」劉學詢不但結交榮祿、慶親王奕劻等朝廷重臣,出謀籌劃為張之洞謀取軍機大臣之位,並成為李鴻章之顧問,還另外出鉅資贊助孫中山革命,如同現在的財團在朝野兩邊押寶。

讀蔡登山的《青史未老》仿佛帶我們穿越歷史迷霧,來到晚清及民初現場。這真是一本好看又有趣的書啊!

《狼煙未燼》書封。
作者所著《狼煙未燼》書封。
《青史未老》書影。(蔡登山提供)
《青史未老》書影。(蔡登山提供)

作者為台大土木工程博士,台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前中華民國結構技師全聯會理事長,著有《狼煙未燼》(墨言文化)獲白先勇及許倬雲推薦,並登博客來及金石堂2022年度華文創作百大暢銷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