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首座高鐵成「一帶一路」金字招牌 印尼人犧牲環境如何向中國究責?

2023-12-30 15:00

? 人氣

德國亞洲基金會的周蓓持類似看法。她表示,中國有資源和技術,在開發中國家建造鐵路也能促進當地經濟,但雅萬高鐵工程並沒有達到應有的社會與環境標準。換言之,關鍵在於這些標準和評估程序是否確實執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3年,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同時期恰逢中國的高耗能、高汙染企業面臨產能過剩,政府亦鼓勵企業「走出去」。許多分析更認為,中國欲藉「一帶一路」躍升為開發中國家的領袖與代言人,向這些國家傳達:我們可以成功,你們也做得到。從西方視角來看,中國輸出其影響力令人擔憂,再加上這些建設案常對地主國帶來沉重財政負擔和環境問題,因此遭致批評。

但周蓓指出,「一帶一路」屆滿10年之際,可以看到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些海外基礎建設案的負面影響,也出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呼聲。

今年10月「一帶一路」10週年論壇上,習近平的演說中提到要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在非政府組織看來,這些政策信號是好的開始,下一步要問的是:是否有新的具體規範和機制,違反規定的企業是否受到懲罰。

「從關注環境的機構角度來說,我們的態度是肯定的,是支持的,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中國NGO人士A先生說,希望看到這些政策能有「清晰的落地計劃」,例如確實納入公眾、社區和NGO等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

中國非政府組織的角色

對於「一帶一路」倡議,A先生主張:「不管政府原來的初衷,不管他的目的是什麼,既然他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就用好這個東西,把它變成我們想要的一帶一路。」

他說,理想中的「一帶一路」基建案,應該確實考慮居民是否有需求,推動完整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評估,並妥善安置居民,建立透明的申訴與救濟機制。

延伸閱讀:NGO指在海外被投訴不負責任的中國企業增加

這些前提,在中國現有的海外基建案可說付之闕如。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民間社會的監督。而在中國企業與投資目標國之間,中國非政府組織居中協助的橋樑角色,更為重要。

A先生指出,海外的社區與NGO若要申訴中國企業投資帶來的問題,不只存在語言隔閡,還面臨文化和運用的詞彙差異。「不光是英語或中文,或當地語言的翻譯問題,而是說有一些更能夠被中方接受的語言。」在中國,民間團體難以直接批評政府,因此相較於「人權」的表述,中國的NGO更傾向運用「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等詞語來推動倡議。

若海外的NGO有需求,在有資金的前提下,中國的NGO可以介入案例,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居中與中國投資方對話,以及推展「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亦即與企業溝通,並透過出版指南、建議手冊等做法,讓中國的企業更理解投資國當地的風險與法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