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說如果當選,要讓台灣4年加入CPTPP(跨太平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同時要「全力衝刺」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雖然「其志可佳」,但作為政見甚至承諾,卻是「飄渺難期」,這個「牛皮」蔡英文吹了8年,侯友宜還要「克紹其裘」、繼續吹下去嗎?
日前侯友宜出席2023台灣經濟發展論壇- 與國家未來領導人對談,在被問到如何加強國際經貿與台美關係時說,如當選希望可以在任期前2年讓大家都能同意加入CPTPP,後2年能順利談判成功完成入會;另外,RCEP不管再怎麼困難都要趕快啟動,且要全力衝刺。
台灣經濟基本上是靠出口起家,從早期的「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說出口(對外經貿)是台灣經濟的命脈應不為過。出口在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過去都高達55-60%,這幾年因中美貿易戰、科技戰與疫情等因素影響,這個數字不但未降反而上升到65-70%。對台灣而言,只要出口下降經濟就要變差,這波景氣下滑的根源也是來自出口的衰退所引發。而這也是為什麼數十年如一日,執政者非把促進出口當首要之務來辦的原因。
2002年台灣正式加入WTO(世貿組織),這是一個全球性、以維持自由貿易為主的國際組織,台灣加入後基本上不愁在國際經貿上受到「歧視」與排擠;不過,因之後WTO的談判停滯不前,各國為增加本國的經貿實力與份額,嚴重FTA(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貿組織當道。
例如。台灣的主要經貿對手韓國就號稱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都簽下FTA,覆蓋率超過7成,相較下台灣只有1成不到。區域經貿組織則是以近幾年先後上路的CPTPP(前身是TPP)、RCEP最為一般人所知。無論是FTA或區域經貿組織,都算是「超WTO」,即在WTO的規範與基礎之上,更低的關稅、更寬鬆的准入規範等,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的FTA、區域經貿組織都能增加簽署國彼此之間的貿易額的原因。
只是台灣因中國的打壓因素,在國際政治上吃虧,大部份國家不會冒著惹怒中國的風險跟台灣簽FTA,所以台灣沒有與任何一個主要大型經濟體簽FTA─唯一例外是與中國簽的ECFA。
這就形成近十多年、讓台灣揮之不去、在國際經貿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孤兒的陰影。而對台灣而言,稍有「可行性」者首推加入CPTPP(或其前身的TPP),一來這是一個以亞太經濟體為主的區域組織,台灣參加並無問題;二來主要領導國、無論是TPP時期的美國、或是CPTPP時期的日本,跟台灣的關係都是密切、友好,看起來加入的機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