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淺談電纜下地的權衡─有一好,無兩好

2023-09-25 05:30

? 人氣

圖為台電同仁在雨勢中進行低壓電纜更換。(圖/台電高雄區處提供)

圖為台電同仁在雨勢中進行低壓電纜更換。(圖/台電高雄區處提供)

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上民意高漲,民眾對其住家環境愈加重視,進而衍生電力纜線地下化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架空好還是下地好?各有各的問題

電力纜線地下化是將原本吊掛於電桿或電塔上的電纜線,改穿設於地下管路內,而桿上變壓器更換為亭置式變壓器放置於地面上,並拆除電桿及電塔。

過去電纜線路大多架空佈設,透過架立電線桿,將線路串接在電桿與電桿之間,再將其它供電設備也設置在桿上,以此將電力送到千家萬戶。早期電線桿曾是大家的好厝邊,融入民眾生活環境,架空線路一度充斥著城市鄉間的天際線,隨著都市追求景觀與美學的呼聲越來越高,電桿、架空線路背負了破壞城市美觀的指控,儘管架空線路有著養護低廉、維修容易的好處,仍然在地方政府與居民的期待中,逐步從各地供電設備中退場,改為下地。

當初將架空線路改為地下化,除了部分為防災型地下化外,亦有供電需求考量。隨著國內都市化及工業化發展,民眾生活水準提高,用電量也開始增加,電線桿最多可架設2迴供電線路,地下管線比較沒有供電迴路限制,能提供較充足電力。

然而電纜下地,真的是好處多多?其實不然。為確保供電穩定,台電公司都會安排人員定期巡查線路。架空線路可以目視檢查,容易發現線路弱點,防患未然預先更新。且架空線路好施工,線路故障修復停電時間短。架空線路便於養護維修的好處,也因此恰好成為電纜下地後面臨的困境。

線路下地之後,一旦設備故障,台電必須先花費較長時間巡查故障點,遇到縣市政府路平專案孔蓋遭掩埋時,需再申請路證開挖馬路提升孔蓋,以2022年10月9日高雄市三民變電所饋線事故為例,它造成前金區1200多戶停電,光是為找尋孔蓋再提升開孔就多耗費近4小時,後續再派員鑽進人孔進到地下線路管道進行維修,不若架空線路派出升空車即可作業,搶修時間勢必延長許多。

除此之外,電纜下地還須面對許多問題。首先,電力纜線地下化所需費用高昂,除亭置式變壓器較桿上變壓器價格昂貴外,地下管線建置成本更高於架空線路約8倍。

另一方面,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合下地,須考量地下化路段之適宜性,倘屬易淹水地區,恐因淹水導致配電設備故障,事故停電頻率將增加,進而影響用戶用電權益。

再者,電纜下地不代表眼不見為淨。一般民眾經常誤解,以為電力纜線地下化是將電纜線及變壓器等相關電力設施一併埋在地底下,其實變壓器及開關等設備並未因此消失,仍須放置於地面上。倘若無充足空間,勉強設置於人行道,卻又可能遭民眾誤解,成為阻礙行人通行之障礙物。

最後則是地方民眾與政府的態度。由於多數街道未設置公共設施帶或人行道淨寬不足,加上變壓器、開關等屬鄰避設施,一般民眾多不願設置於住家附近,致使地下化推動受阻。且如需埋設地下管路及辦理人手孔提升,須經道路主管機關同意,而地方政府常對部分道路下令禁挖,均讓地下化之維護更形困難。

台灣電纜下地比例逾4成 遠超日、韓

近年全球氣候變遷,極端天然災害頻傳,為防範颱風侵襲導致電桿傾倒而引起區域型停電事故,台電公司著手進行預防性強化配電線路體質、改善設備弱點,主動辦理區域防災型地下化工程。另,台電公司亦配合民眾或政府單位因興辦工程或景觀美化需求所提出之地下化申請,在技術可行下依奉經濟部核准施行之「營業規章」規定,辦理地下化作業。

截至今(112)年上半年,全臺灣(包含離島)電力纜線地下化比例高達44.3%,與鄰近國家地下化現況相比,顯著高於日本6.0%與韓國20.5%,統計完成纜線地下化長度超過16萬公里,並持續進行地下化工程。

有一好,無兩好,應正確認識下地的好處與犧牲

雖然電力纜線地下化有美化景觀的優勢,惟更多的是線路維護困難、搶修復電時間長、造價成本高及配電設備設置地點難覓等劣勢。主政機關評估纜線地下化時須多方考量,方能造就民眾最大利益。各界在探討電纜下地的問題,評估相關需求時,也應體認到,「有一好,無兩好」,下地有其好處,勢必也犧牲了架空線路所具有的優點。在得與失之間,我們可以選擇,但不應該視若無睹。

*作者為台電公司退休經理,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