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達觀點:多事之秋─新全球化下的金融風險

2023-09-16 07:00

? 人氣

德國ifo研究院對全球化的調查結果。(圖:作者提供)
德國ifo研究院對全球化的調查結果。(圖:作者提供)

安全與韌性重於一時的低成本

事實上,世人早已注意到供應鏈過於集中與單一所造成的風險。例如從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泰國水災、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甚至貨輪在蘇伊士運河觸礁,都造成供應鏈中斷的危機。因此早在地緣政治衝突升高之前,業者就開始規劃供應鏈的多元化以增加韌性,只是美中衝突更加速供應鏈重組的步伐。歐盟央行總裁Christine Lagarde在一場演說中表示,「今日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意味著全球經濟正在發生變化。價值體系的選擇,以及各種聯盟的組成,正在塑造全球新的經濟關係地圖。」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這將如何發展,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全球貿易中出現了3個明顯的轉變。這些轉變包括:從依賴到多樣化的轉變、從效率到安全的轉變以及從全球化到區域化的轉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年造成供應鏈中斷的危機。(圖:作者提供)
近年造成供應鏈中斷的危機。(圖:作者提供)

當然由於通訊科技與運輸成本的大幅下降,這裡的區域化已經不再是指地理距離的靠近,而是指地緣政治距離的靠近。由於疫情的教訓,人們不再依賴線性的全球供應鏈,而是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只有多元化還不夠,另外一個趨勢是從效率到重視安全考量。由於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使得供應鏈在策略上必須納入地緣政治的考量,不能只追求低成本,例如美國現在的供應鏈策略就是友岸外包,關鍵的供應鏈必須在友好陣營的掌握下,這也難怪在全球各大企業的財報等公開訊息中,供應鏈轉移、產業回流和友岸外包等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金融破碎化是必要成本

近來有些人一再強調地緣政治緊張引發的金融破碎化,認為不管是金融限制或科技脫鉤,都將影響以跨國布局來分散風險的選擇,降低透過國際風險分攤的機會,結果將加劇金融波動,例如進行國際金融制裁,對資本流動和支付進行限制,或對國際資產進行凍結。這些對投資者的限制,將影響跨境資本配置,並導致資產價格下降,造成金融機構獲利能力轉弱,從而威脅到宏觀金融穩定,同時通過對國際貿易和技術轉移的限制、對供應鏈和大宗商品市場的干擾,將助長通貨膨脹壓力,且對非金融企業的流動性和獲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將增加銀行的放貸風險,從而破壞宏觀金融穩定。

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後,地緣政治進入冬眠期,因此也一度出現「歷史的終結」之說,天下將進入太平盛世。知名作家佛里曼(Friedman)更是多次闡述,在全球化供應鏈的整合下,兩個有麥當勞的國家不會有戰爭。但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麥當勞退出俄羅斯,也喚醒了西方國家地緣政治風險意識。原來過去30年的平靜,是因為地緣政治進入沉睡期,而不是永遠的終結。過去我們忽略了一些風險意識,沒有付出提高韌性與分散風險的成本,但並不表示我們永遠可以規避這些成本。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本文選自165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