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居安思危─從營所稅減少談濫撒幣之惡

2023-09-05 07:20

? 人氣

明年營所稅大減顯示政府缺乏危機意識,才會有財政盈餘出現時亂撒幣的行為。(資料照片,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明年營所稅大減顯示政府缺乏危機意識,才會有財政盈餘出現時亂撒幣的行為。(資料照片,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日前行政院拍板定案明年的總預算案,歲入2.7兆元創歷年新高,似乎是「情勢一片大好」,但實際上營所稅是衰退近1成;除了部份稅收項目有高估之嫌外,對比不久前的「打開國庫大撒幣」,政府顯然缺乏危機意識、不知居安思危,又更值得憂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明年總預算編列的數字,歲入2.7兆元較去年增加1296億元、約增5%,其中來自稅收的有2兆2990億元,增加1041億元、成長4.7%,主要是證交稅成長30%、營業稅成長2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依照財政部的預估,明年營所稅將減少9%,原因是今年出口狀況、外銷訂單及工業生產指數等因素都不佳,上半年出口衰退了18%,而明年營所稅代表的是今年獲利情況,因此才根據經濟實際情況減少編列。

財政部是該根據經濟情況調整稅收預測,而且從過去幾年財政部的預測與結果來看,財政部是以較保守的態度作稅收預測,因此除非碰到突如其來的經濟重挫(如當年的金融海嘯),導致稅收意外大減,否則稅收多半是「超徵」(實際稅收高於預估),近2年甚至超徵金額都超過4千億元。

明年營所稅的減少,或可說是在「情理之中」,但證交稅要增加3成多、營業稅增加超過2成,卻有高估之嫌,因為這相當於股市平均日均量要到4500-4800億元左右才能達到;營業稅的課稅基礎在經濟與商業活動的多寡,如果這2年經濟與企業獲利都陷低成長,這個稅收目標有可能達到嗎?

財政部是為了「美化帳面」、讓外界看到較低的舉債金額,還是被「還稅於民」的民粹嚇壞,才一反過去幾年保守預估稅收的常態,寧可把稅收估高點?

撇開稅收預測高低問題不談,從營所稅預估將衰退1成今年上演、耗資數千億的「還稅於民」,政府是有更多值得檢討之處。去年底時因稅收預估可能超徵超過4千億元,立委開始要求政府要「還稅於民」,簡單講就是發錢給民眾,政府最後在政治壓力下,推出「普發現金6000元」的還稅於民,預估花了1400億元,其實還有用在健保、公共運輸等項目上,總共金額是3800億元。

現在回頭看當然很清楚看出,縱然一時實際稅收超過預測數字,但經濟伸縮變化、社會國家需求亦會有變化,在稅收超過預測時、或是預算有盈餘時,政府該作的是:居安思危、多一點危機意識,把錢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不是急著把錢花掉或是大搞減稅,以此討好民眾,獲取政治資本─類似的案例與教訓不少。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雷根時代陷入嚴重的「雙赤字」風險中,貿易赤字與預算赤字日益嚴重,到90年代柯林頓執政則嚴守財政紀律、加上「新經濟」加持,終於讓美國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接續的小布希繼承了6000萬美元的盈餘,上任就慷慨推超過1兆美元的減稅案、更預測未來10年可望有5兆美元的財政盈餘。

但發生911、布希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2場侵略戰爭,加上出現次貸風暴,5兆美元的財政盈餘當然是沒有,倒是留了數兆美元債務給後任,單2008年度就有4500億美元的赤字。時至今日,美國政府累計債務餘額已超過32兆美元矣!

台灣的情況其實相當雷同:稅收超徵就高興撒幣花錢,絲毫不顧及可能的危機與風險,偏偏這個現世報是來得又快又急,經濟成長走低讓營所稅衰退。事實上,在年初談「還稅於民」的撒幣時,許多「不祥徵兆」就已出現。

收入方面當然是經濟已走緩、第1季經濟衰退、出口已出現衰退,稅收不可能一直增加;支出方面,除了台電、中油累積虧損合計超過6千億,政府遲早要拿大錢去塞這個「狗洞」外,兩岸緊張、軍購與軍事支出上升,也是早可預料要「花大錢買保險」,更別提那些大選前、「疑似」(或形同)政策賄選的各項政策支出。只要政府有點危機意識,當知該「備糧度冬」、那些撒幣發鈔的事,就該少作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