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宮鬥蔡倫造紙,為清議士人黨錮:《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選摘(2)

2023-08-17 05:10

? 人氣

除了宦官和外戚兩大勢力外,東漢朝廷中還有一個士大夫集團。他們不僅有朝中官員,還有太學生和地方官僚世家。他們對朝政憂心忡忡,從儒家價值操守出發,批評時政,對抗宦官,力求匡扶社稷。他們影響政治的主要手段是「清議」,即品評人物和事件,編成朗朗上口的風謠,在社會上形成輿論。比如對正直的官員李膺和陳蕃,清議評價為「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李膺是反宦官集團的領袖,多次打擊宦官勢力。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在地方為非作歹,李膺要將其治罪,嚇得他逃到在京師的張讓家中。李膺派人到張讓家中抓捕,最後將其弟弟處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士大夫集團的抗爭,遭到了宦官集團的反撲。他們污蔑士大夫結黨干政,稱他們為「黨人」,還指責「清議」是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作為專制帝王,漢桓帝也不願意看到大臣們拉幫結派,這容易對皇權造成威脅。於是,漢桓帝下令逮捕「黨人」,李膺等200多人被捕。最後,獲罪黨人被罷免回家,終身禁錮,永不錄用,史稱「黨錮之禍」。士大夫集團並未因此而退縮,許多官員因為自己沒有被列入「黨人」而感到慚愧,還有的官員上書請求連坐。東漢士人這種不畏強權、匡扶社會正義的努力,正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的精神追求。漢桓帝死後,漢靈帝繼位,宦官政治繼續。漢靈帝甚至公開管宦官叫「爹」,說「張常侍是我公(宦官張讓是我爹)」。此時,又發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李膺被拷打至死,另一領袖張儉逃亡。張儉所逃之處,大家都不顧身家性命地收留他。近代文人譚嗣同,讚歎東漢時期的社會正氣,還寫下了「望門投止思張儉」的詩句。兩次黨錮之禍讓東漢朝廷失掉了民心,也為東漢覆亡埋下了伏筆。

蔡倫和李膺,是皇權政治下兩類臣子的代表。前者專攻權術,迎合權力;後者堅持操守,為民請命。2千多年來,兩類人一直在博弈,切磋琢磨中,塑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

《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書封。(圖:麥田出版提供)
《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書封。(圖:麥田出版提供)

註:

[1]:古代官職名裡帶有「中」字的,一般都是在內廷服務的近臣。所謂「中常侍」,就是在宮中經常服侍他人的人,漢安帝以後多用宦官擔任。他們平時負責傳達詔令,參與政治活動,權力極大。

*作者為現任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教師,著有《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從文明起源到魏晉南北朝》(麥田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