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美國監理機構開始把資安重點轉向雲端服務業

2023-08-09 07:00

? 人氣

當然,目前的走向剛好相反。微軟在烏克蘭網路戰中幫了很大的忙,意外地成為美國權力投射的工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規模決定力量

《金融業雲端服務採用情況》中不斷提到,金融機構規模越小,跟雲端服務業者談判的籌碼越少。中小型金融機構很可能無法要求業者將資料開放稽核,也難以要求業者給予備份容量、保證服務不會突然終止。

規模較小,比較複雜的服務,轉移到雲端可能就未必節省成本。理論上,雲端服務業者希望客戶各自處理該行業的監理需求,雲端資料只是整合不同產業的資訊,讓客戶獲得競爭優勢。簡單來說,這些業者喜歡資料量大,不惹麻煩的客戶。財政部的報告指出,中小企業為了降低稽核成本,將資料「集中」至雲端管理,想要像大型客戶一樣。

雲端服務除了會造成系統性風險以外,與客戶來往的窗口與方式也很容易被入侵。雲端服務雖然日益受到重視,但人力需求緩不濟急。在某些狀況下,舊的資安技能甚至完全過時,需要全新的員工。

但這些新的工作需求不只是找不到夠多員工,還改變了商業格局。許多不同類型的顧問和中介機構都在尋求經濟學家Rasha Makhlouf所謂的「元宇宙服務」(Meta Services),也就是把資料送上雲端。但這會增加成本,機構經手的事務也會更難究責。財政部發現規模較小的機構,受到的相關威脅更是高得不成比例。但這也不意外,畢竟服務水準協議(Service-Level Agreement, SLAs)極為複雜,天天處理這類法規的服務供應商,當然在談判時大為有利。

雲端服務業者與客戶互動所造成的風險,或許可以靠監理來降低。《金融業雲端服務採用情況》就指出,由於雲端服務業者經常將監理最嚴格的部份外包到其他市場,歐洲銀行監理機關的標準,已經使美國金融機構獲益。

省錢會付出代價

雲端服務業者的資安作風,決定了能與客戶進行哪些合作;但每一種作法的成本也各不相同。目前來說,採用雲端服務的最佳理由是容易擴大規模,資料少的時候費用不高。但資料一旦變多,雲端服務業者的成本還是會回到客戶身上。

客戶維持談判條件的方式之一,是同時跟數家雲端服務業者合作;但財政部的報告也指出,只有大公司才有這種條件,而且這種疊床架屋的作法,勢必會削弱雲端服務能帶來的利益。因此,雲端服務注定會奪走某些金融業的價值。

這顯示金融業必須尋找新的價值來源,幸好雲端服務本身就是一個機會,雲端服務能夠提供客製化的人工智慧服務、API串接以及在家工作,都是客戶與其他利害相關人士會有興趣的創新。金融業可以繼續用傳統的後台來辦理日常事務,只需要在升級雲端時特別注意,不要為了節省成本而釀出日後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