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回不去的理想,當民進黨的「永續」只剩下執政

2018-09-05 06:30

? 人氣

作者認為,「全面執政」代表民進黨只要願意,可以獨力讓「理想」落實成為「真實」,但若稍有遲疑,則單純將理想寄託於民進黨的社運團體,再次被背叛的失落感會來得又快又急。(資料照,陳明仁攝)

作者認為,「全面執政」代表民進黨只要願意,可以獨力讓「理想」落實成為「真實」,但若稍有遲疑,則單純將理想寄託於民進黨的社運團體,再次被背叛的失落感會來得又快又急。(資料照,陳明仁攝)

這段令人動容的文字,是2015年10月由圓神出版社出版的《英派》一書中「社會小英」章節中的結尾。蔡英文在書中表示,這是她在2014年再次當選民進黨主席後,一個公民團體的朋友送給她的祝賀卡片中的話,據蔡英文在書中表示,「這一張卡片,我一直留在我的抽屜裏面。裏頭的字,我則隨時放在心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對比近期公布的多項民意調查數據,蔡英文個人的施政滿意度持續低迷,對民進黨的滿意度也向下探底,顯然民眾現階段多數沒有與蔡英文站在同一邊,為了九合一選舉喊出的「改革挺台灣、挺下一代」也沒有感動多少人。最大的原因,無非是其推動的改革,並沒有更加推進並且落實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甚至站在以往其高舉的「進步價值」的對立面。

與社運團體共生合作

民進黨從「黨外」到創黨之初,為了反威權、爭民主而成了當時所有反對國民黨統治勢力所組的「統一戰線」;解嚴後,為了政黨發展並希望藉選舉獲取執政權的需求,與更深入關注勞權、農權、女權、人權、環境保護及資源分配的社運團體緊密合作,可以說,民進黨與社運團體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生互利的合作夥伴。

不過,在民進黨於2000年獲得執政權後,陳水扁在上任不到半年,尚未謀定就動的情況下即在當年10月宣布,停止興建歷經波折之後才在1999年3月動工的「核能四廠興建案」,而又旋即在美國、立法院、監察院等多管齊下的施壓下,核四在2001年2月就恢復施工。

可以說這是陳水扁政府第一次為落實社運理想做出的重大政治決定,但也是唯一的一次。在經歷這次失敗後,陳水扁政府就沒再試圖落實其他重大社運理想,甚至在推動將勞工每週工時由48小時下修為44小時的修法案中,僅因國民黨另外加碼提出「兩週84小時工時案」,並獲得全國產業總工會、勞動人權協會等主要勞權團體表態支持,陳水扁政府反而站在了勞工團體的對立面,在立法院通過修法後又提出「覆議」。

自此而後,勞工團體便與陳水扁政府漸行漸遠,並且在陳水扁強行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第一次金改」及「(國民)黨產歸零」等改革時,原本對民進黨仍有期待的社運團體就愈發不抱期待,再加上原本為社運骨幹的部分民進黨「新潮流系」成員,對於「領導職務」的興趣遠高於「落實理想」,曾經合拍的夥伴,終究分手。

在這過程中,原本為民進黨「新潮流系」中具進步色彩的工運人士簡錫堦因「理念不合」在2003年退出民進黨,另行籌組以推動落實社會公平正義為主旨的「泛紫大聯盟」,可視為社運團體與民進黨分道揚鑣的一道分水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