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台灣生產性農業何去何從?

2023-07-29 06:30

? 人氣

最後,每逢乾旱不雨,政府調節用水總是先決定哪些地區農田休耕。農運文青挑撥情緒說是「犧牲農民」。經濟部長王美花曾經委婉解釋,是因為農田用水總量就超過民生及工業用水,即使工廠全部停工,水資源也不夠農田灌溉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實,全台80萬公頃的農田,一半用來種植水稻,光灌溉用水就是民生用水的三、四倍,更是工業用水的八倍,佔全國總用水量的近七成。農委會跳出來辯護:農田用水多來自河川水及地面水,直接取自水庫及地下水的比例有限,綜合起來農田用水僅佔全部水資源的61.8%。打臉的真相卻很尷尬:今年南部水情嚴峻,嘉南平原很可能面臨史上首度全年各期稻作均休耕,主因就在於烏山頭和曾文水庫的集水區降雨不足。種田還是需要水庫的水嘛!什麼「多來自河川水及地面水」?

七成也好、六成也罷,農業終究是用水的大宗用戶,而各地的灌排渠道年久失修,漏失嚴重。灌溉用水後端也沒有回收處理再利用,任憑放流大海。而農業生產總值在GDP的佔比,政府將後端相關產業如餐飲業附加價值攬入一併計算,得出佔比11%的怪異高值。即使如此,11%產值卻用了六、七成的水資源,這應該嗎?難怪王文淵、郭台銘、李鴻源都曾提過應檢討我們的農業政策。

農委會又以常人一知半解的環保名詞迷惑大眾,說水田有降溫功能,可以回灌地下水,且能孕育生物多樣性。其實,水田是平面生態系,其降溫及生物多樣性功能遠不如立體的林地,且農田是人為生態系,需要挹注人力及肥料、水電、油料等資源照顧,而森林是自給自足的生態系,造林之後所需撫育甚少。過去有「平地造林」政策,主要是在台糖公司閒置土地種樹。後來為推動太陽光電,政府想「砍樹改種光電板」以發展綠能,遭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不妨反問:如果這些綠蔭遮蔽的林地要「退林還耕」再變成水田,民眾接受嗎?

種田種菜農地田地(示意圖/Pixabay)
在光電政策下,農地大為萎縮。(示意圖/Pixabay)

農業是泛名詞,可再粗分為「生產性農業」及「農企業」。前者就是種植作物及養殖動物的初級產業,後者包含了農產品的加工處理、進出口行銷。再以豬肉為例:養豬長成屠宰後出售,一斤五花肉賣多少錢?如果稍加醃製做成鹹豬肉,價格是不是馬上提高了?如果再做成香腸臘肉呢?附加價值都提高,這就是農企業。僅有初級農業的國家多是貧窮的,有農企業者才能富裕,美國就是「生產性農業」和「農企業」兼備的國家,它的「聯合水果公司」(United Fruit Company)歷史悠久,是協助美國政府以種植香蕉控制中南美洲的功臣,「香蕉共和國」一詞的始作俑者,如今也是這間公司在菲律賓主導香蕉鳳梨產業。我們的「農業國家隊」可堪望其項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