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採礦成電池金屬元素短缺解方 無國際規範掀海洋保護、地緣政治爭論

2023-07-05 18:00

? 人氣

深海採礦(資料照,AP)

深海採礦(資料照,AP)

為了應對氣候變遷,不少國家推行電動車,逐步淘汰內燃引擎車,以此達到減少碳排量目標,而《經濟學人》2日提到,國際能源署估計全球在未來5年增加的再生能源電力,相當於過去20年增加的量,這也意味著電池的需求量大增,但製造所需的金屬元素面臨短缺,尤其是鎳。

《經濟學人》稱,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計算,全球在2040年以前,每年要能生產4800萬噸電池,即現在產量的19倍,因此製造電池的金屬元素用量會增至3億至4億噸,這樣才能達到降低碳排量目標,而印尼在過去5年剷平雨林,開採地下所藏的鎳,以滿足全球需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學人》引據採礦公司「CRU集團」資料指出,印尼2017年的鎳產量約占全球17%,現在每年產量約160萬噸,約佔全球54%,且產量仍在上升。CRU集團預測,到2027年,印尼的鎳產量可能會占全球85%,甚至會超越棕櫚油,成為印尼最大出口產品,只是印尼的產量依然無法滿足全球需求。

中國車商吉利的熊貓mini電動車。(美聯社)
中國車商吉利的熊貓mini電動車。(美聯社)

位於太平洋的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Clarion-Clipperton Zone)有數兆個馬鈴薯大小的鎳、鈷、錳、銅等金屬元素結殼,且光是鎳的含量就有3億4000萬噸,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所估陸地含量的3倍,因此不少電池製造商都想在此海域進行深海採礦,獲得這些金屬元素。

2021年,我國太平洋友邦諾魯代表加拿大採礦新創公司「金屬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向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申請在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的深海採礦許可,促使ISA啟動2年條款來制定相關規範,而在此規定開始生效前,所有深海採礦行動都不被許可。

規範深海採礦法律仍未出爐

不過若ISA未能在2023年7月9日期限前制定規範,就要「考量及臨時批准」TMC的開採申請。TMC原本名稱為深綠金屬(DeepGreen Metals),其目標是在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的NORI-D區域進行深海採礦,而該區域面積約250萬公頃(約25000平方公里),相當於2/3個台灣。

《美聯社》3日稱,深海採礦有從海底採取富含礦物的結殼、大量開採海底沉積的硫化物,以及從石上取得含鈷結殼3種方式。部分公司想以真空方式,從海底大量吸取金屬元素,也有研發以人工智慧(AI)為基礎的技術,讓深海機器人能從海底拔起結殼。

深海採礦(資料照,AP)
深海採礦(資料照,AP)

有些公司則在尋找先進機器,開採水底山脈和火山所所蘊藏的礦物資源。《經濟學人》表示,TMC執行長巴倫(Gerard Barron)估計NORI-D區域約有380萬噸的鎳,而TMC計畫用大型機器人去海底吸起落在海床的結殼,經由類似採集石油和天然氣的高科技管道,輸送到水面上的支援船隻。

這些結殼會在洗淨後,由另艘船運回岸上,其餘沉積物則被放回海中約1500公尺深處。另外,比利時採礦企業DEME旗下的金海礦物資源公司(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北京平利洋(Beijing Pioneer)、中國招商局集團(China Merchants)、中國五礦(China Minmetals)3家中國公司均有意進行深海採礦。

與在陸地採礦一樣,深海採礦也有破壞環境的風險,因此遭到環保人士反對。同為我國太平洋友邦的帛琉與斐濟、薩摩亞在2022年6月舉行的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期間組成反深海採礦聯盟。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當時表明,深海採礦讓海床及海洋生物變得脆弱,「相信不值得冒這個險」。

台灣太平洋友邦立場不同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海洋生物學家葛洛沃(Adrian Glover)告訴《經濟學人》,生物通常是在海洋進化,之後移到陸地,而地球上大部分的基因多樣性都是在海底中發現,雖然深海中黑暗又缺乏營養,仍支援數千獨特物種,其中大多數是微生物,也有蠕蟲、海綿和其他無脊椎生物,生命多樣性機率「很高」。

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AP)
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UNOC)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AP)

《經濟學人》說,《自然》(Nature)2016年有篇文章提到,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每平方公尺支援1至2個生物體,且重量最多僅數公克。相較之下,印尼每平方公尺雨林光是植物生物量就約有30000公克,而雨林內還有其他靈長類、鳥類、爬蟲類及昆蟲等生物。

此外,TMC估計,每250萬公頃能開採約380萬噸的鎳,平均每公頃約有1.5噸。《經濟學人》提到,陸地上的鎳含量估算較為困難,而美國非營利媒體「普利策中心」(Pulitzer Centre)的調查報導推測,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上雨林中,每公頃約有675噸的鎳。

《經濟學人》解釋,礦石的質量較低,而結殼只會在海底出現。根據所得數據簡單比較,在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開採每1噸鎳會失去約13公斤的生物量,但在蘇拉威西島開採每1噸鎳,則約有450公斤生物量消失,且這只是植物的部分,還未計入數量不明的動物生物量。

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KU Leuven)永續金屬及礦物研究所(SIM²)所長瓊斯(Peter Tom Jones)向《經濟學人》表示,海底結殼加工而成的可用金屬,比陸地所採礦石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約40%。CRU分析師羅赫恩(Alex Laugharne)估算,印尼每1噸鎳會產生約60噸讓地球升溫的二氧化碳。

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堆方稀土場景(資料照,AP)
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堆方稀土場景(資料照,AP)

掀起環保、地緣政治顧慮

《經濟學人》指出,位於英國的基準礦物情報公司(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發現,每1噸海底取得的鎳,約產生6噸的二氧化碳。除了環保顧慮,加拿大媒體平台《地緣政治觀察家》(Geopolitical Monitor)提到,少數國家主導深海採礦可能加劇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

《地緣政治觀察家》4月刊登美國政治評論員席杜(Arman Sidhu)的文章,內容稱加拿大、中國、日本、南韓、俄羅斯是深海採礦主要參與國,而挪威是主要投資者。文章說,中國擴張在南海的存在,導致與越南、菲律賓等其他主權聲索國的競爭局勢緊張。

俄羅斯對北極海的興趣,也讓外界憂心在缺乏國際標準和決議的情況下,反而鼓勵俄羅斯宣稱掌控該區域資源。席杜說,克拉利恩-克利珀頓斷裂帶估計蘊藏約210億噸的鎳,成為深海採礦最競爭的區域,包括俄羅斯、中國和美國都在爭奪控制該地區。

席杜直言,擴大深海採礦毫無疑問地會影響這些國家的海軍戰略及決策,像是對美國來說,即可降低對外國的關鍵礦物資源依賴,增加其國內供應鏈韌性;對中國而言,深海採礦與「2025中國製造」策略吻合,此策略強調高度專業化和科技領域的國產創新,預期成為中國公司在太空領域的經濟決策準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