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轉機—企業承諾追求自然增值,2030年前停止和扭轉自然衰退

2023-07-13 05:50

? 人氣

伍、全球興起再野化以保護自然體系

重新野化或再野化(Rewilding)的觀念出現於1920年代美國,在那之前人類大規模射殺狼群,來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牛,因此黃石公園幾乎看不見野生狼群的蹤跡。1995年黃石公園重新引入一群加拿大灰狼,這是因為麋鹿失去野狼這個天敵後大量繁殖,造成生態系沉重的負擔。當狼群重返,獵捕麋鹿,改變麋鹿四處遊蕩的習性,不再啃食生態高風險區的白楊木和柳樹嫩芽,這些樹木終於能在河畔繁衍茂盛。最喜歡白楊木的河狸回來了,河狸創造沼澤和濕地,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和鳥類都大量繁衍,一個物種便重塑了整個生態,成為「野化」運動的先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南部的西薩塞克郡的斯聶普堡(Knepp Castle, West Sussex)1,400公頃農場,莊主布瑞爾於1985年繼承時是片非常貧脊的農地,經過17年的傳統農耕大虧錢,布瑞爾夫婦決定收起農具,賣掉所有牛隻,約2002年開始野化,拆掉藩籬,讓動物隨心所欲活動,由動物當家,主人只袖手旁觀,豬隻吃草、嗅尋植物根莖、踩踏植被等行為,乃活化有機物和生物群,助塑造各種土壤,為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等提供多元棲息地。動物糞便也提供養份甚至昆蟲棲息地,加速土壤恢復。整個系統經改用有機法,限制家畜數量,在地原生植物開始發芽及繁衍,並促進生物多樣性。

2016年時莊園即擁有62種蜜蜂、30種黃蜂和441種蛾類等。不同品種的蝴蝶和蜜蜂復甦,增強植物的授粉能力,同時成為鳥類、兩棲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獵物,成為重要的生態學:動物不單活在棲息地,也能創造棲息地。莊主出售過盛的動物,並提供民宿和參觀服務,實踐大自然和人類互助共生理念,有別於受管理的農場。

你對非洲的印象還停留在沙漠、草原和野生動物嗎?一起來破解大家對非洲的十大迷思吧!(圖/取自pixabay)
每個野生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圖/取自pixabay)

陸、我國護林不落人後,種樹女王誓言在全球種10億棵樹

因應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帶給全人類無盡大災難,種樹是最土法煉鋼,又具有效與低成本的解決方法之一。瑞士蘇黎士大學氣候變遷專家(Dr. Tom Crowther)提供數據表示,地球上原有6兆棵樹,被砍了50%後,現在僅剩3兆棵,並計算出現在還能種樹的空間是1.3兆棵,若能種起來,大概每年有280億噸的減碳效果。

同時植物或樹透過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碳轉變成碳水化合物儲存在植物內,這些碳水化合物送到土壤根部時,被微生物利用,土壤中的養份又被其它生命運用,乃至於到動物,所以動植物其實也存在著碳匯的效果。

也就是當我們種下一棵樹,形成森林以後,碳匯不只樹本身,還進入到土壤及森林的生物上,是整個森林生態系都在做碳匯。種一兆棵樹是1,330億噸的固碳,土壤裡面是2千億噸的固碳,兩個總和才是整個森林固碳的效果。2011年種樹救地球組織創辦人德國小男孩菲利斯(Felix Finkbeiner),當時僅9歲到聯合國發表「Stop talking;start planting」,開始帶動全球性的種樹運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