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轉機—企業承諾追求自然增值,2030年前停止和扭轉自然衰退

2023-07-13 05:50

? 人氣

雨林是全球二氧化碳的儲存庫,可惜近年熱帶雨林被大範圍消失。(圖/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提供)

雨林是全球二氧化碳的儲存庫,可惜近年熱帶雨林被大範圍消失。(圖/大板根森林溫泉酒店提供)

壹、全球23%的碳排放源於砍伐樹林及工業化農耕活動

2023年6月中旬,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首次發現全球6月的升溫幅度超過1.5℃極限。德國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氣象與氣候研究中心教授昆斯特曼表示,在6月就接近增溫1.5℃的極限相當不尋常,尤其全球森林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類利用和破壞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畜牧業、紙漿及棕櫚油等企業大規模砍伐與焚燒森林,都使全球推行減碳措施削弱原有功能,甚至會將已封存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助長暖化與極端氣候危機,導致森林環境更乾燥,大火更易引爆、更難撲滅。全球有23%的碳排放源於砍伐樹林及工業化農耕等土地使用,致使荒野地快速消失。

2005年歷經百年大旱後,科學家發現,亞馬遜嚴重受創,不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變差,甚至反過來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英國里茲大學教授菲利普稱,地球生態系統已經從2005年前每年吸收5億噸,到2012年已反過來排放10億噸二氧化碳,因此對地球氣候更加傷害。亞馬遜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具有關鍵作用,若失去它,高達900億噸的二氧化碳將被釋放至大氣,相當於全球數年的排放量,控制地球升溫的任務將更形艱鉅。

貳、亞馬遜地區大面積森林被砍伐,導致雨林區降雨量減少

亞馬遜熱帶雨林,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占地700萬平方公里,橫跨南美洲巴西、玻利維亞及秘魯等9國,占世界雨林面積的50%,全球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擁有獨特的降雨循環系統,讓森林內的動植物獲得足夠的水。

2023年3月的《自然》期刊,英國里茲大學教授斯普克倫的研究團隊指稱,熱帶雨林高比例的降水是來自雨林樹木蒸發的水汽,因此大規模毀林會導致雨林區降雨量減少,因降雨時雨林樹木會透過根系吸收水份,水份再經葉片氣孔蒸發或葉緣泌液釋出,水汽上升凝聚成雲並積聚產生降水,這個過程稱為降水的再循環;亞馬遜地區降水再循環所生成的雨水占總降雨量的41%。一旦樹木遭砍伐,水循環就會受到破壞,雨水難以形成,進而造成乾旱。

研究2003-2017年間數個雨林區的衛星影像和氣象資料,包含橫跨9國的亞馬遜雨林、世界第2大雨林剛果盆地,以及印尼尤澤生態系的東南亞雨林。結果發現毀林區面積大於2,500平方公里時,降雨量減少就會明顯;以最大測量範圍為4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研究,則每減少1%的森林覆蓋率,每月的降雨量就會減少0.25mm。

亞馬遜自然雨林,高達60%的面積位於巴西,2000-2010年間,為了種植黃豆及飼養牛隻,估計被砍伐約2,428萬公頃以上的樹木。根據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的數據,從2022年1-7月亞馬遜毀林率再創新高,整體的砍伐面積超過14個臺北市的大小。世界自然基金會社會和環境正義主管瓦萊說明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已經連續3年乾旱,據該州市政協會聯合會估計,總損失已超過23億美元。

2019年巴西亞馬遜雨林大火,釀成生態浩劫(AP)
2019年1-8月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監測到超過7.2萬起火災。(AP)

参、破壞熱帶雨林致使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變得更加嚴重

亞馬遜環境研究所(IPAM)於2021年10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亞馬遜毀林土地中,高達75%被用作畜牛的牧場。多年來,全球肉品企業及其產業鏈為了生產牛肉及大豆飼料,長期侵占、剝削及破壞亞馬遜雨林,不僅非法進行土地開墾,更一再放火焚燒森林,已成為大豆農田,整體生態系產生巨變。

潮濕的熱帶雨林通常並不會自燃,而近年亞馬遜地區一再發生的大火幾乎都是人為引發的。2021年亞馬遜地區的年度森林砍伐率創下2006年以來的最高記錄,巴西乃因而啟動預防和控制亞馬遜地區森林砍伐行動計畫,森林砍伐量因此急遽下降。遺憾的是在波索納洛政府時期刻意放任毀林,所有遏止森林砍伐的行動後來都被取消,當地因此導致極端氣候危機,乾旱日益嚴重,現全年都在發生火災。

亞馬遜正走向不可逆的氣候臨界點。根據研究,當20-25%的亞馬遜面積因森林砍伐消失時,就會到達這個臨界點,目前已經失去約17%。

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執政的首3年(2019-2021),與他當選前3年相比,每年森林砍伐面積增加了52.9%。由巴西亞馬遜森林砍伐衛星監測系統,與國家太空研究所的即時偵測系統報告都清楚顯示,毀林面積與森林大火都持續增加,使巴西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了10%,成為全球第5大碳排放國。

肆、終止森林濫伐對減緩全球暖化至關重要

2021年11月1-12日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同意加速氣候行動,全球超過100位領袖共同承諾,將在2030年前終止森林濫伐與土地流失等問題,並籌集近5.2兆台幣公私資金處理相關議題。

依該宣言,英國在內等12國將在2021-2025年間提供87.5億英鎊公共資金,以支持發展中國家恢復流失的土地、處理野火危機以及支持當地居民等活動,同時將導入至少53億英鎊的私人資金。總計管理全球資產超過8.7兆美元的30多家金融企業高層,包括Aviva保險公司、Schroders資產管理公司及AXA保險公司,均承諾將終止與森林砍伐相關的投資。

此外,占全球足以威脅生態之關鍵農產品如棕梠油、可可及大豆等產品貿易量75%的28個國家亦簽署一項新的森林、農業及商品貿易聲明,承諾共同行動以推動永續貿易,進而減輕森林面臨之巨大壓力。2022年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埃及氣候大會重點包括:3大雨林聯盟巴西、印尼及剛果等3國結盟,承諾共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當時巴西候任總統魯拉表示巴西已重回抵禦氣候變遷的世界舞臺,並承諾將大力打擊非法毀林,加大力道執行環境保護,在2030年達成零砍伐目標。(註:2022年10月31日魯拉已當選為巴西總統)。

伍、全球興起再野化以保護自然體系

重新野化或再野化(Rewilding)的觀念出現於1920年代美國,在那之前人類大規模射殺狼群,來保護瀕臨絕種的野牛,因此黃石公園幾乎看不見野生狼群的蹤跡。1995年黃石公園重新引入一群加拿大灰狼,這是因為麋鹿失去野狼這個天敵後大量繁殖,造成生態系沉重的負擔。當狼群重返,獵捕麋鹿,改變麋鹿四處遊蕩的習性,不再啃食生態高風險區的白楊木和柳樹嫩芽,這些樹木終於能在河畔繁衍茂盛。最喜歡白楊木的河狸回來了,河狸創造沼澤和濕地,魚類、兩棲動物、昆蟲和鳥類都大量繁衍,一個物種便重塑了整個生態,成為「野化」運動的先聲。

英國南部的西薩塞克郡的斯聶普堡(Knepp Castle, West Sussex)1,400公頃農場,莊主布瑞爾於1985年繼承時是片非常貧脊的農地,經過17年的傳統農耕大虧錢,布瑞爾夫婦決定收起農具,賣掉所有牛隻,約2002年開始野化,拆掉藩籬,讓動物隨心所欲活動,由動物當家,主人只袖手旁觀,豬隻吃草、嗅尋植物根莖、踩踏植被等行為,乃活化有機物和生物群,助塑造各種土壤,為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等提供多元棲息地。動物糞便也提供養份甚至昆蟲棲息地,加速土壤恢復。整個系統經改用有機法,限制家畜數量,在地原生植物開始發芽及繁衍,並促進生物多樣性。

2016年時莊園即擁有62種蜜蜂、30種黃蜂和441種蛾類等。不同品種的蝴蝶和蜜蜂復甦,增強植物的授粉能力,同時成為鳥類、兩棲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獵物,成為重要的生態學:動物不單活在棲息地,也能創造棲息地。莊主出售過盛的動物,並提供民宿和參觀服務,實踐大自然和人類互助共生理念,有別於受管理的農場。

你對非洲的印象還停留在沙漠、草原和野生動物嗎?一起來破解大家對非洲的十大迷思吧!(圖/取自pixabay)
每個野生生物在生態系統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圖/取自pixabay)

陸、我國護林不落人後,種樹女王誓言在全球種10億棵樹

因應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帶給全人類無盡大災難,種樹是最土法煉鋼,又具有效與低成本的解決方法之一。瑞士蘇黎士大學氣候變遷專家(Dr. Tom Crowther)提供數據表示,地球上原有6兆棵樹,被砍了50%後,現在僅剩3兆棵,並計算出現在還能種樹的空間是1.3兆棵,若能種起來,大概每年有280億噸的減碳效果。

同時植物或樹透過光合作用,把空氣中的碳轉變成碳水化合物儲存在植物內,這些碳水化合物送到土壤根部時,被微生物利用,土壤中的養份又被其它生命運用,乃至於到動物,所以動植物其實也存在著碳匯的效果。

也就是當我們種下一棵樹,形成森林以後,碳匯不只樹本身,還進入到土壤及森林的生物上,是整個森林生態系都在做碳匯。種一兆棵樹是1,330億噸的固碳,土壤裡面是2千億噸的固碳,兩個總和才是整個森林固碳的效果。2011年種樹救地球組織創辦人德國小男孩菲利斯(Felix Finkbeiner),當時僅9歲到聯合國發表「Stop talking;start planting」,開始帶動全球性的種樹運動。

在響應全球種樹救地球呼聲中,台灣目前也有不錯成果,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雖高達65%,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簡稱慈心)仍在條件嚴峻的海邊,種起保衛海岸線的保安林;也在都會裡為灰色叢林添綠意。

2011年臺灣慈心種樹專案總監、被稱「種樹女王」的程禮怡就開始投入種樹,起初在私人土地種植,但可以找到的私人地幾乎都種完後,農委會林務試驗所表示台灣海岸亟需造林,建議他們去雲林台西鄉的海園種樹,慈心便決定認養這塊海埔地。她歷經7年挫敗與嘗試,從台灣、金門到澎湖,從平地、山上到海邊,種出護衛台灣的「綠色長城」。2018年時程禮怡與團隊植樹量已逾91萬株,因此獲頒第一屆台灣義行獎。

2018年3月國際知名環團「種樹救地球」(Plant-for-the-Planet)在摩洛哥啟動「兆樹計畫」(Trillion Tree Campaign),全球環保組織、政府官員、企業家及科學家等共400位與會,並宣示25年內要在全球種下1兆棵樹,慈心是唯一參加的亞洲團隊,原本慈心的目標是1億顆樹,但程禮怡上台時誤講成10億,就連以利潤種樹而知名的Ecosia網路搜尋引擎,宣誓的目標也只有2億棵。不過,既然在台西都能種植成功,因此程禮怡相信10億棵並非不可能。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在2019年新冠疫情前就開始籌劃前往蒙古種樹。該地沙漠化嚴重經常爆發沙塵暴,並影響我國空氣品質,到蒙古種樹不僅幫助當地,也會保護台灣,因此積極準備跨國種樹。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台西海岸造林多元方案,帶動海岸保安林價值與意義。(圖一/慈心基金會提供)
慈心基金會認養雲林台西海園綠化,民眾踏訪。(圖/許素惠2017年)

柒、臺灣也有愛心農夫與愛地球當種樹的男人

臺灣東岸台東縣長濱鄉農夫賴金田在10歲那年,種下他此生第一株樹苗,當時尚在世的父親只說這能防止山坡土石崩塌。沒想到1994-2020年繼承家業的他已不知不覺種了30萬棵樹,自家農地成了一片森林後,研究生態學與生態教學者到此絡繹不絕。

森林俯視著太平洋的凹谷,左臨長濱海岸,右側遠眺三仙台和跨海步橋;偶爾有大冠鷲盤旋上空,五色鳥、角鴞及山羌都是常駐居民,堪稱生態寶庫。賴金田將這片約30公頃的農莊命名為「竹湖山居」,其中20餘公頃雖由他胼手胝足存錢買下或租下,最後通通拿來種樹。

近年屢接受媒體採訪,被譽為「愛心農夫」,但對賴金田來說,種出森林的起點並非生態理想,而是一名農民的求生手段,並陪著老母也守護著老家,成為當地最早施行有機農法的農場,賴金田愛樹成癡,飽富各式生態知識,30年來種了數十萬棵樹,尤以台灣原生殼斗科植物為主,而野生動物也多到令人困擾呢!

而在台灣另一側,東勢往大雪山的山林道路上,過往行人可看到滿山遍野的果樹,再轉個彎就可來到和準林場,山嶺上出現一大片綠意盎然的肖楠樹,綠樹成蔭。種樹的農夫就是賴水和,他在1995年買下了7公頃左右的果樹園,約在2001年,他眼看地球暖化嚴重,大自然面臨可怕的浩劫,於是他決定開始種樹,2017年時林場裡已有了1萬棵台灣一級國寶肖楠,8千棵珍貴的牛樟樹,還有台灣原生種土肉桂,沉香木、落羽松及咖啡樹等,多元樹種的理念在林場中逐漸呈現。

賴水和種樹有7大理由:1. 綠化森林、2. 美化環境、3. 水土保持、4. 製造芬多精、5. 調節氣候、6. 注重環保以及7. 愛護地球等。然而努力種了16年樹的賴水和卻表示,他種了7甲的樹也只種了全球21億分之一而已,再怎麼種也來不及保護被汙染吞噬的地球。

20230705-台東長濱鄉農夫賴金田農莊的竹湖山居。(圖/賴水和提供)
台東長濱鄉農夫賴金田農莊的竹湖山居。(圖/賴水和提供)

因此,他認為比種樹更重要的應該是減少人們的欲望。為了這個簡單卻明確的理念,賴水和為每位到訪的客人耐心解說,也願意接受各地的演講邀約,目的就是宣揚「欲望少一點,愛地球多一點」。他在演講中常明白地指出,每個人應該做3件有意義的事:1. 愛地球、2. 行善以及3. 行孝。他深刻地體認到錢賺得再多,人還是要回去,做甚麼事不要以賺錢為第一考量。賴水和都親自為來到和準林場的客人解說「種樹愛地球」的道理。

20230705-和準林場裡種植1萬棵肖楠,8千棵牛樟木。(圖/賴水和提供)
和準林場裡種植1萬棵肖楠,8千棵牛樟木。(圖/賴水和提供)

*作者歷任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張泉湧觀點》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圖解大氣科學》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