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照著走就好,不要想太多!談大學的殭屍化

2023-07-10 05:50

? 人氣

人才培育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大學法》開宗明義: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為宗旨。教育部要求學校對畢業生就業成果做追蹤調查,作為核發整體發展經費補助的參據,對畢業生的關切僅在就業狀況而非學到了什麼,學科規劃依隨職場風潮,學生在主觀期望上就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認為跟就業無關的課程就興趣缺缺,或只關注於習得技術操作層面,理論課程嫌難嫌苦,能簡就簡,遑論修習職場所需的哲學智慧和價值層面的課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部要什麼,大學就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機巧應變,不在意學到什麼,在意的是如何找到輕鬆且待遇好的工作,上工後只要覺得工作辛苦或不如人意,就輕率離職,所以填報出去的就業追蹤意義不大;如此關注數字卻沒有理想性的人才培育,用殭屍化來描述也剛好而已。

近來某大學在「言論自由月」中連續發生某生自製布條出現反對原住民族升學制度的歧視仇恨言論,及某學會會長競選政見出現嚴重且不堪入目(連在此引述都難以啟「筆」)的性別、種族、身體……等粗鄙霸凌言論,學生在涉公領域觸碰社會禁忌(social taboo),少數學生出現厚顏的玩世不恭主義(brazen cynicism),侵犯他人權益之「無腦」事件一再出現。

私領域裡的無腦表現也見怪不怪,如常見的想當網紅或網紅崇拜,利用交友軟體輕易與網友交往而遭詐騙或性侵等,不久前還發生女大學生獨自前往緬甸詐欺園區與男友會面並堅持和男友留在該區,被網路及媒體描述為「果敢追愛」事件……等,不禁令人感嘆。大學培養出來如此「人才」,應該是沒善盡社會責任吧!臺灣高教人口規模居全球第二又怎樣呢?高等教育似乎並未帶給某些大學生較高的思想智慧,遑論人生觀想,這與大學的殭屍化,失去了應有功能格局不無關係吧!

千萬別抬頭,不要想太多

如果大學生不在意是否有效學習,沉迷交友軟體,爭做網紅,開著自以為能創造聲量、傷人害理而不自知的玩笑;政府高教發展政策仍然迷信灑幣可奏功,學校拼命追求能成為競爭性經費的贏家;教師或許出於無奈,或自願配合,發揮學術專長融入創造性寫作,寫出能成功爭取經費的好計畫書,累積更多個人資本(credit),也算是轉個彎實現自己的理想⋯⋯。

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描述政府不讓人民知道天文危機即將來到的真相,而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檢視大學逐漸殭屍化的景象,也許「千萬別抬頭,不要想太多」是維持歲月靜好的最佳方案,但令人「思之極恐」的是我們高等教育之弱化將伊於胡底。

*作者諄筆群主筆

[1] Ulrich Beck是德國社會學家,曾任慕尼黑大學教授。2000年時在Rutherford, J.所著“The Art of Life: On Living, Love and Death”書中提出「僵屍類別」(Zombie Categories)的概念(P202-213)。其後許多學者如P.W. Chan;T. Brabazon;M. Gross;S. Murphy;T. Cutterham……等就此觀點展開對包括大學運作在內的研究。

[2] Dr Sinéad Murphy是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教學研究員,主授哲學。她在2017年出版了“Zombie University”一書。沒有理想和格局的人才培育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