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宣稱「俄羅斯內戰開打」,進兵莫斯科未遇像樣抵抗!網傳普京已出逃,克里姆林宮忙闢謠

2023-06-24 22:30

? 人氣

俄羅斯當局24日表示,在普里格津誓言推翻俄軍高層之後,反恐行動組織已在莫斯科成立。俄羅斯國防部則在Telegram對瓦格納的僱傭兵喊話,宣稱他們遭到欺騙、更被無端捲入普里津策劃的「犯罪冒險」。按照普里格津稍早的說法,瓦格納已準備好對抗俄軍,摧毀任何阻擋他們的人,等到「完成工作後,我們將回到前線保衛我們的祖國」。不過瓦格納24日的最新說法則是「內戰已經開始」,恐怕瓦格納集團短時間不會再回到烏東前線,何況普京也已經放話「所有準備武裝叛亂,走上勒索和恐怖手段之路的人,必將受到懲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烏克蘭戰爭,俄羅斯三大戰犯,左起: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總統普京、國防部長紹伊古(AP)
俄軍參謀總長格拉西莫夫、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國防部長紹伊古。(由左至右,AP)

普里格津曾是普京的長期盟友,他領導的傭兵團瓦格納參加了烏克蘭戰爭中最血腥的巴赫姆特爭奪戰,但也因為後勤補給等問題與俄方正規軍高層嚴重失和,他數度公開指責俄軍將領無能、甚至扣留應該補給前線的彈藥物資。瓦格納倒戈進入俄羅斯國境後,普里格津宣稱直到羅斯托夫的一路上「均未遭遇抵抗」,但在普京指控瓦格納「叛國」後,雙方在更北邊的沃羅涅日一帶已有零星交火,美聯社更宣稱瓦格納已經推進到距離莫斯科僅508公里的利佩茨克。

瓦格納傭兵團進軍示意圖。
 

《路透》將瓦格納的倒戈稱為俄羅斯自車臣戰爭以來的首次武裝叛亂,瓦格納目前已經佔領位於羅斯托夫的俄軍南部軍區司令部,這裡也是俄軍侵略烏克蘭的指揮部所在地。根據外媒24日拍攝的羅斯托夫照片,雖然瓦格納的裝甲車確實在市中心出現,但當地居民仍自由走動如常,還用手機拍下最新情況。

詭異的是,瓦格納除了回到羅斯托夫未遇抵抗,往北推進時也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交戰,瓦格納離開烏東前線,烏軍似乎也沒有趁機組織大型反攻。按照24日的推進速度,莫斯科保衛戰恐怕25日一早就會開打,屆時俄國正規軍真的會與瓦格納「骨肉相殘」嗎?究竟會不會引發普京下台? 詭譎的情勢等到25日應該會更加明朗。

2023年6月24日,羅斯托夫街頭出現全副武裝的士兵。(美聯社)
2023年6月24日,羅斯托夫街頭出現全副武裝的士兵。(美聯社)
2023年6月24日,俄羅斯羅斯托夫街頭的民眾、士兵與裝甲車。(美聯社)
2023年6月24日,俄羅斯羅斯托夫街頭的民眾、士兵與裝甲車。(美聯社)

面對瓦格納的倒戈甚至可能是兵變,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的一名顧問說:「這起危機只是剛開始,俄羅斯精英之間的分歧太明顯了,他們總是假裝達成協議沒有問題,這是行不通的。」哲連斯基則表示,瓦格納起義顯示了俄羅斯的軟弱與混亂,他呼籲國際社會不要再保持「虛假的中立」,一舉終結俄羅斯的邪惡政權。

英國國防部則認為,當前的俄羅斯變局已是克里姆林宮近年所面臨的最重大挑戰。英國方面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俄羅斯安全部隊—特別是俄羅斯國民警衛隊—的忠誠度,將是決定這場危機如何發展的關鍵。」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安全部門已對普里格津提起武裝叛亂罪的刑事訴訟,不過普里格津說:「我們有25000人,我們將弄清楚這個國家為何如此混亂。」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根據美國國務院發表的最新聲明,國務卿布林肯已致電七國集團(G7)盟友,討論俄羅斯當前局勢,包括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英國的外交部長、以及歐盟最高外交官都參加了這次電話會議。布林肯重申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改變,隨著俄羅斯局勢的繼續發展,美國也將與盟國和夥伴保持密切協調。

2010年9月20日,普里格津(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聖彼得堡。(美聯社)
2010年9月20日,普里格津(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聖彼得堡。這兩位長期盟友如今為了烏克蘭戰爭反目,瓦格納前鋒距離莫斯科只剩600公里左右。(美聯社)

對於俄羅斯風雨欲來的內戰情勢,熟悉拜登政府想法的消息人士對CNN表示,美國與西方官員選擇謹慎行事,盡量不要對俄羅斯正在發生的事件發表評論。美方之所以保持克制,是因爲他們擔心普京可能會認定這場正在升級的危機也有西方國家參與;另一方面,瓦格納的叛軍推進速度如此之快,也讓美國和歐洲官員有些措手不及。

熟悉情報的消息人士則對CNN表示,雖然普里格津過去幾個月與俄國國防部關係緊張,但歐美情報官員幾乎都沒有預料到普里格津會倒戈進入俄羅斯,因此目前也不清楚普里格津究竟策劃了多久。這位消息人士表示:「很難區分有多少只是說說,有多少是真實的。尤其是緊張局勢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實際上卻沒有發生什麼事。」不過這位情報官員也預判,瓦格納傭兵團可能很快就會面臨供應短缺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