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強回訪德法,試探歐盟「去風險化」底線

2023-06-26 13:00

? 人氣

李強在訪問行程中對商界喊話,他在德國會晤西門子、福斯汽車、賓士、寶馬等企業負責人時指,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誇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強在巴黎的中法工商界晚餐上則提到,中法良好的政治互信使兩國在相互依賴中看到穩定性、確定性和共同的發展機遇,而不是風險。他稱讚法國政府反對陣營對抗和「脫鉤斷鏈」,呼籲中法企業家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共同維護中法、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韌性。

「李強是被迫回應去風險化——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模糊的概念可以被用來針對中國。」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向BBC中文說。

他解釋,過去三十年北京成功把人權與貿易「脫鉤」,讓西方為了經濟和發展,對中國分享科技和技術秘密(know-how),並把人權議題放在一邊,「歐盟最近試圖將這兩者重新聯繫起來,這就是中國最不滿的地方」。

歐盟在6月20日發表「歐洲經濟安全戰略」(European Economic Security Strategy)的文件,提出多項行動,包括建立攸關經濟安全的技術清單並評估其風險、全面實施歐盟的軍民兩用出口管制法規、審查外國直接投資篩選法規、與成員國共同研究出口投資可能產生的安全風險等。文件沒有點名中國,但強調要「與一同走在去風險化道路上的國家合作」。

陳家洛教授指出,李強此行意在拉攏德法大財團,「企業是天然的盟友,因為他們都跟著錢走,德法領導人也不能說不」。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也都同意降低風險,包括把中國的生產線和資金搬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當涉及到貿易時,布魯塞爾有很大影響力,因為它對27個歐盟成員國有法律和監管權力。商界都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在與中國合作時必須小心,以免被發現違反歐盟的規範而受到法律制裁,並可能被處以重罰。」

歐盟各國的不同態度

。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中國拒絕譴責普京,成為中歐關係的分水嶺。

兩個月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同訪京,前者獲習近平超高規格接待,後者卻被媒體稱為「消失式訪問」。兩個月後,李強歐洲之行也只到了德法兩國,並沒有訪問布魯塞爾,反映北京外交傳統上「重德法、輕歐盟」的思維。

前歐洲議會政治顧問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指出,北京向來「拉一派打一派」,採取分化歐盟、拉攏部分國家的策略,歷來行之有效,但俄烏戰爭改寫了這個脈絡。

「歐洲已經進入新局面(new reality),27個成員國變得更團結,而習近平支持普京、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成為了中歐關係的分水嶺,令歐盟國家的疑中情緒加劇。因此,中方與德法經貿合作,能否根本性地修好與歐洲的關係,恐怕仍讓人懷疑。 」

國際關係學者陳偉信也指出,經歷了疫情和俄烏戰爭,北京必須意識到歐洲已不是三年前的歐洲,中歐關係也不再只有德法兩國。

「重視人權等價值的北歐、以及與俄烏接壤的中東歐國家,現在成為對華關係的最大阻力。北京不把歐盟當一回事,還覺得可以利用經貿利益拿住德法,去扭轉整個中歐關係回到以前那一套,這種舊思維無法在新的制度和地緣政治下實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