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吹倒美國總統的「吹哨者」

2023-06-24 06:20

? 人氣

《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吹哨者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攝於2010年(AP)

《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吹哨者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攝於2010年(AP)

反性侵犯、性騷擾的「#MeToo運動」終於在台灣風起雲湧,雖然較美國遲到將近七年,但仍然徹底震撼從政界、學界、媒體、社運、文化界到演藝圈的上層結構;與中國的彭帥vs.張高麗、弦子vs.朱軍事件相較,更突顯了台灣自由民主體制的可貴。觀察這場社會運動如何從涓涓細流到波瀾壯闊,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吹哨者(whistleblowe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六月十六日,堪稱當代歐美吹哨者「祖師爺」的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以九十二歲高齡辭世。他在一九七一年公之於世的四十七卷、七千頁《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揭露美國政府如何在越戰議題上欺瞞民眾與國會,盲目擴大參戰規模;再次確立新聞媒體作為政府「看門狗」(監督者,watchdog)的職責;促使聯邦最高法院做出捍衛言論自由的判決;導致尼克森(Richard Nixon)政府惱羞成怒、走火入魔,最終釀成美國政治史上最大風暴——水門案醜聞(Watergate scandal)。

換言之,作為吹哨者,艾爾斯伯格除了是祖師爺、先行者,他的成就與影響更樹立了難以超越的標竿。

《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吹哨者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攝於1973年。(AP)
《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吹哨者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攝於1973年。(AP)

艾爾斯伯格一九三一年生於芝加哥一個猶太裔家庭,哈佛大學畢業後加入美軍陸戰隊,曾見證一九五六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退伍後回到母校攻讀經濟學博士,同時進入與軍方關係密切的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從一九六四年開始在五角大廈與國務院工作,曾經派駐越南兩年,接受戰火洗禮。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他都是華府軍事國安領域的菁英,民主黨政府與共和黨政府都對他信任有加。

然而他也和當時無數美國民眾一樣,對越戰泥淖(美國在一九五五年正式介入,一九六五年投入地面部隊)感到幻滅;質疑政府「越南赤化將引發亞洲赤化骨牌效應」的說詞;越來越認定美國打的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而且成了罪孽深重的「侵略者」;二戰之後美國外交政策的理想主義成分已經幾近消失。

艾爾斯伯格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身處政府機要,感受來自深度參與和近距離觀察,而且在批判與抗議之外還能夠有所作為。他在二〇〇二年出版的回憶錄《秘密》(Secrets)中寫道:「一整個世代的越戰局內人和我一樣幻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盡頭。最遲到一九六八年時,他們也都和我一樣,期盼美國退出戰局。」

於是,艾爾斯伯格成為「潛伏」五角大廈的反戰人士,他很清楚自己該怎麼做才對得起理念與良知,更清楚這樣做的現實後果——失去事業,甚至失去自由。

1957年5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左一)歡迎來訪的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957年5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左一)歡迎來訪的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五角大廈文件》是在一九六七年六月由詹森(Lyndon Johnson)政府國防部長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下令編纂,先後動用36位分析師(包括艾爾斯伯格),爬梳國防部長辦公室的龐大檔案,彙整從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到一九六七年間,美國對越南的政治與軍事介入,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森就職前夕)完成,包括四千頁原始政府文件、三千頁歷史分析,被列為「絕對機密」(Top Secret),總共印出十五份,艾爾斯伯格所屬的蘭德公司持有兩份。

一九六九年八月,艾爾斯伯格聽了一場反戰人士凱勒(Randy Kehler)的演講,得知台上講者即將因為「拒絕徵兵」入獄,大感震撼,多年之後回憶:「他以生命樹立典範⋯⋯為所當為,選擇入獄服刑。我確信美國政府正在進行一場不義之戰,年深月久,越陷越深,每年都有數千名美國青年因此犧牲⋯⋯我離開會場,找到一間荒廢的男廁,坐在地上哭了一個小時。」

艾爾斯伯格並研判尼克森政府會繼續深陷越戰泥淖,必須有人使出霹靂手段。那年十月,他在一位蘭德同事魯索(Tony Russo)協助之下,開始偷偷影印《五角大廈文件》。歷史上的某些時刻,個人也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而且只需要一份文件與一部全錄(Xerox)影印機。

艾爾斯伯格原本試圖透過幾位反戰參議員在國會公布,但此路不通,於是決定交給媒體處理。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紐約時報》刊出《五角大廈文件》第一批內容,舉國譁然,尼克森政府立刻以「傷害國防利益」為由向法院聲請禁制令,一場憲法官司迅速延燒至聯邦最高法院。六月三十日,「紐約時報訴美國政府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歷史性判決出爐:禁制令違反美國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不得剝奪),應予撤消。

1961年3月,美國總統甘迺迪舉行記者會說明越戰問題(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961年3月,美國總統甘迺迪舉行記者會說明越戰問題(Wikipedia Public Domain)

大法官布萊克(Hugo Black)在判決文擲地有聲:「媒體服務對象是被統治的人民,不是統治者。廢除政府審查媒體的權力,媒體才能夠擁有監督政府的自由。媒體必須受到保護,才能夠揭露政府的秘密並告知人民。

判決出爐之前、各方揣測紛紜之際,原本就坦蕩蕩的艾爾斯伯格主動向檢方投案,承認自己就是《五角大廈文件》洩密者(當時還不時興「吹哨者」這個稱呼),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因此形容他是「全美國最危險的人」;如今看來,這其實是尊稱。

尼克森原本可以從容應對,畢竟這批機密文件並未涉及他主政的時期,翌年的總統連任選戰照樣大勝。但尼克森對艾爾斯伯格這個「民主黨、左派、猶太人」背叛者深惡痛絕。白宮找來一群代號為「水電工」(plumbers,意為負責「抓漏」)的雞鳴狗盜之徒,搞出一堆竊聽、闖空門的勾當,結果「呷緊弄破碗」,反而讓相關訴訟難以為繼,已經做好入獄準備(最重可能被判刑一一五年)的艾爾斯伯格很快就無罪一身輕。

1966年,在越南遭美軍俘虜的「越共」(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966年,在越南遭美軍俘虜的「越共」(Wikipedia Public Domain)

更妙的是,尼克森及其鷹犬不知收斂,變本加厲。一九七二年六月(總統大選期間),五名「水電工」闖空門摸進水門辦公大樓(Watergate Office Building)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總部,企圖偷拍機密文件、安裝竊聽裝置,結果被警方人贓俱獲。兩年之後的八月,眼見醜聞風暴失控,尼克森宣布辭職。換言之,川普(Donald Trump)之前美國最敗德的總統,可以說是被一位「吹哨者」吹垮!

回到越戰,《五角大廈文件》曝光將美國社會的反戰情緒推到新高點,當時美軍在越南已經折損五萬八千名官兵(以及數百萬越南人、柬埔寨人與寮國人),而且一路敗退,士氣低迷,尼克森政府只能訴諸狂轟濫炸來迫使北越(越共)在談判桌上讓步,雙方終於在一九七三年一月簽署《巴黎和平協約》(Paris Peace Accords),兩個月內駐越美軍全部撤離,兩年後越南共和國(南越)滅亡,全球唯一超級強權——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徹徹底底失敗,但戰爭總算結束。

1967年10月,美國反越戰遊行「向五角大廈進軍」(Wikipedia Public Domain)
1967年10月,美國反越戰遊行「向五角大廈進軍」(Wikipedia Public Domain)

中年之後的艾爾斯伯格繼續反戰、反核武、捍衛言論自由的志業。他強烈批判二〇〇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戰爭,主張國會應彈劾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

二〇二一年美國與中國關係惡化之際,他揭露美國軍方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期間,研擬以核武攻擊中國的計畫。今年三月他確診末期胰臟癌,一個月後接受《華盛頓郵報》(WP)專訪,儘管病體支離,念茲在茲仍是烏克蘭戰爭帶來的核戰威脅。

艾爾斯伯格當然也積極聲援同為吹哨者或洩密者的後生晚輩,像是阿桑吉(Julian Assange)、曼寧(Chelsea Manning)與史諾登(Edward Snowden)。二〇一七年他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演講時說:「曼寧與史諾登與我都有過同樣的心思:『沒有人會做這件事,但總要有人做,因此我做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