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著名畫家兼中醫聖手的吳子深

2023-06-14 05:50

? 人氣

吳子深至滬兩年後,逐步放棄醫學而專注於書畫,期間創作出不少佳作。(圖/作者提供)

吳子深至滬兩年後,逐步放棄醫學而專注於書畫,期間創作出不少佳作。(圖/作者提供)

他在30、40年代與吳湖帆、吳待秋、馮超然同被譽為海上「三吳一馮」 的畫家,他就是吳子深。而這4人中,吳湖帆和馮超然的藝術成就最高,吳待秋、吳子深略遜一些,但都稱得上是名家。1949年之後,吳湖帆、吳待秋、馮超然3人均留上海,唯有吳子深南下香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吳子深(1893~1972),名原,字華源,一字子深,後以字行,號漁村,別署桃塢居士。他出生於蘇州桃花塢一個富裕家庭中。家族為皖南望族,在清咸豐時期從安徽遷居蘇州,家祖因經營酒業和漆業而致富。當年蘇州有「貴吳」和「富吳」兩家,「貴吳」指的是曾官拜廣東、湖南巡撫的吳大澂;「富吳」則是吳子深家族。「富吳」生有2子,長子名硯農,次子名伊耕,硯農從商經營家業,伊耕求取功名,兩人合作之下欲讓家族既榮且富。硯農娶妻南京曹氏生有6子1女,子深排第2。伊耕娶妻蘇州曹氏,生1子,但不幸早殤,因此吳子深便過繼給伊耕,以傳香火。

1899年,吳子深6歲時,家人便為他尋師啟蒙,找到了他的表兄包天笑,包氏文學底子深厚,又長於詩詞。在吳家人的請求下,他便至吳府教授吳子深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吳子深亦聰穎,在15、16歲時已能隨口吟詩,所作五言、七言詩句,其質清新,頗得親友讚賞。吳子深的文學素養雖好,卻未往科考之路前進。自小,家人便覺得男人需有一技之長,才不致坐吃山空;又聽他的嗣母說:「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讓他決定向舅舅曹滄洲習醫。曹滄洲是清末民初的大名醫,擅長中醫內科,醫德又好,曾入宮為慈禧及光緒皇帝治病。吳子深在17歲時跟隨舅父習醫,4年過去,盡得舅父所學,尤其傷寒一科,本為曹滄洲絕技,秘不示人,因見外甥刻苦好學,虛心善問,所以破格傳授,諄諄教導。在盡得曹滄洲真傳後,吳子深又精益求精,於1914年前往上海向表弟曹庸甫學習,曹庸甫是曹滄洲之子,年少有為,吳子深在他身邊作助手,學習實務經驗,加以筆記,又有系統地研讀醫書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葉天士、徐靈胎等醫學大師的經典,讓自己的醫術更加精進。1917年吳子深染肺疾,大咯血咳嗆不已,晚間寒熱來往,盜汗虧損之極,自意必不起,後服友人徐竹笙所製油浸白菓轉危為安,從此悉心研習醫理,終成一代儒醫。

學醫有成的吳子深,回到蘇州原打算稍事休息,便開設診所。但在家中的期間,發現家裡充滿著藝文氣息。在生父吳硯農在將事業交棒給大哥壽祉後,他重拾對書畫的興趣。他年少時也曾中過秀才,只是因為需接手家業,才未往致仕之路前進,但家中藏有不少書畫真蹟及宋版圖書。現在硯農賦閒,於是透過遠親、書畫名家顧麟士(鶴逸)的介紹,請來了當時曾在京城為成親王作畫的名家周喬年,至吳府教畫。周喬年畫山水,人物俱佳,尤善畫馬,所作《八駿圖》曾使成親王讚嘆不已。吳子深因緣際會下,看到了老書家劉臨川(照)寫得一手飄逸清新的行楷和渾厚老健的隸書,讓他想起自己年少時也曾臨過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又想起舅舅開藥單時所寫蒼秀沉雄的行書,因此產生了學習書法的興趣,於是將家中收藏的字畫一一取出。其中對董其昌那圓勁蒼秀的行書尤家偏愛,特別掛在房中,時時觀賞,用心臨摹。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圖/作者提供)

不久,吳子深的興趣由書法轉至繪畫,他最初習畫,由李醉石、周喬年兩位親授。又親睹顧鶴逸過雲樓的名家真跡,這些藏品從不輕易示人,吳子深得以盡窺名品,頓使他大開眼界,得益匪淺。暗暗下了決心,要在書畫藝術上狠下功夫,取得成果。1920年,吳子深畫了一幅《竹石圖》參加顏文梁和楊左匋所發起組織的第二屆「蘇州美術畫賽會」。1923年吳子深移居上海,當時名畫家如任伯年、張子祥、蒲作英、吳昌碩輩也群集海上鬻畫,生涯鼎盛,名利雙收。吳子深也活躍於海上畫壇。

1927年,吳子深與六弟吳似蘭斥巨資在蘇州「滄浪亭」創設蘇州美專校舍,在當時北平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蘇州美專四大美專中,蘇州美專校舍最為美輪美煥。他更陸續捐出12萬銀元及家藏善本7000餘冊、書畫名蹟廿餘件,使得校內資源更加完備。畢業於蘇州美專周士心說:「校舍是羅馬式建築,在古老的蘇州,觀感一新,氣象不凡,設有中西畫系,並附設實用藝術,各系並有研究生學位,以備畢業同學繼續深造。」1928年2月,蘇州美專改組校董會,聘請張仲仁、許博明、葉楚傖、朱貢三、金松岑、汪典存、龔耕禹、徐慎之、王佩諍、趙眠雲、章君疇、朱梁任、陶小沚、吳子深為校董,並由校董會推舉吳子深為校董會主席,顏文樑為校長。

吳子深在生父吳硯農在將事業交棒給大哥壽祉後,重拾對書畫的興趣。
吳子深在生父吳硯農在將事業交棒給大哥壽祉後,重拾對書畫的興趣。(圖/作者提供)

1933年,吳子深獲水利專家李儀祉來函,謂今涇渠開鑿完成,沃野千里,可得灌溉,希望東南工農家前去投資,種植棉麥,公私蒙利。他乃邀請紗廠巨子顧隸三先生同往,取名「華源農工調查團」,擬在西北創辦示範農場,但卻為楊虎臣所拒,當時正值西北大旱,他捐40萬元興辦救濟院,收孤兒濟災民。1937年,抗戰爆發,吳子深離蘇去滬,在哈同路(現銅仁路)開「吳子深醫室」行醫,初時生意一般,以後病人增多,在海上小有名聲。一年後,為擴大醫務,特地租下威海衛路祥麟里三層樓洋房一座,名聲大振,有時還門庭若市的。當時吳子深享譽畫壇,在醫界也聲譽卓著。吳子深與吳待秋、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吳子深懂中醫,掛牌替人治病;他也研究命理,興致好的時候主動為人算命。在當時名家輩出的上海,吳子深能有一席之地實在不容易。

吳子深至滬兩年後,他又逐步放棄醫學而專注於書畫,這期間他創作出不少佳作,如1942年的《竹石圖》、1943年的《梅竹雙清》,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1944年畫青綠山水四屏條,把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特點充分地反映出來,每幅畫上都有題詩。這四幅畫吳子深是很珍惜的,除了在開展覽會上標出「非賣品」僅供觀賞外,一直保存在上海家中。1945年,抗戰勝利,吳子深興奮萬狀,一夜未寢,畫《春笋圖》,並書「勝利」兩字,以志喜慶。同年夏天,吳子深在中國畫苑舉辦個人書畫展,反應極好。1947年五月又在無錫舉行畫展,觀者如雲。同年7月在蘇州展出。當時,他的作品就被人們搶購一空,如此地受歡迎,這樣的畫展勢必會驚動國內一些專業機構的關注,就在同年他受到國內許多機構的邀請,為學生們教授國畫,在傳授教學的生涯中,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為我國文化藝術留下很重的一筆。1948年,吳子深被聘為上海文化運動委員會主辦的美術獎評選委員,委員共20人,均為海上書畫名流。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圖/作者提供)

1950年3月吳子深自上海過廣州轉來香港,先住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上的星光酒店,住了不足一月就搬到北角皇家公寓,並在公寓中設立中醫診所,診病之餘,逐日寫醫藥心得,在《天文臺》雙日刊發表,因此遠近人士,知者漸多,診務日漸繁忙,然在空暇之餘,仍不忘繪事,診所牆壁上掛滿山水墨竹。其後又在九龍佛濟堂設立診所,上午則到灣仔保康年藥局應診,來回奔波,有時只在過海小輪上吃一塊巧克力糖就算午餐,生活過得極其簡單。周士心說到吳子深在香港的畫展,他說:「就記憶所及有1950、1951、1953年12月均在思豪酒店,1955年12月在聖約翰教堂,1957年12月去東南亞各地開了5次畫展,1961年3月在聖約翰教堂;1964年7月在大會堂,此後在臺灣大約開過5次以上。每次成績都不差,但是因為負擔重,所有收入不能維持多久,有一次畫展結束,看他將所得分配給家人和親戚,他對我說:『士心,我這隻破船,啊喲,背後拖了勿勿少少的小船。』可見他心情的沉重。」

吳子深的女兒吳浣蕙秀外慧中,善英語,精繪事,山水蘭竹很有乃父之風,有一時期父女相偕到南洋開畫展。浣蕙小時拜入張大千門下,成為其弟子,後被張大千收為義女。張大千旅港期間,吳子深有時帶了畫去見張大千,請他補畫人物,吳子深的原話是「今天又來請親家種個人」。因為張大千是他女兒的乾爹,所以,他稱張大千為親家。吳子深曾經對人說過:「吳湖帆也不能人物,其山水中間有人物,則是朱梅邨代筆。」朱梅邨是吳湖帆的外甥,也是一位天才畫家,他幫舅舅「代筆」是有可能的,但未必是因為吳湖帆「不能人物」也。但後來張大千遠遊南美,於是吳子深克服困難,山水中的人物,亦是出於自己之手。

吳子深與幼女吳浣蕙合影。
吳子深與幼女吳浣蕙合影。(圖/作者提供)

50年代,吳子深滯留在新加坡,不僅畫畫也行醫。1958年5月在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主辦下,舉行過吳子深吳浣蕙父女畫展。吳子深還曾應越南政府之聘在順化大學講學,在越南期間,他還為吳廷琰總統治過病。1963年11月2日,吳廷琰在政變中被殺身亡。政變後,吳子深返回香港,因驚恐過度,吳子深返港後大病一場。不過,他在越南行醫、開畫展掙了不少的錢。

1964年,吳子深應張大千之請從香港到台灣。張充和《曲人鴻爪》一書記有〈吳子深〉一則說1966年元旦,張充和在台北開曲會,也好崑曲的吳子深聞風也趕來,並在《曲人鴻爪》冊頁裡作了兩幅畫《墨竹》和《溪山圖》。張充和特別欣賞那幅《墨竹》,也非常喜歡畫上的題詩:「勁節英雄志,孤高烈士心。四時渾共一,霜雪不能侵。」同年,吳子深為陳誠治癒痼疾,經陳誠推薦,執教台灣藝術學院(當年的國立藝專)擔任國畫系教授。1971年8月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一生中最後一次畫展。同年並以五屏巨幅〈雲山無盡圖〉,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美術獎。這一年,張大千曾託張目寒轉達,希望與吳子深各畫冊頁12幅,然後互相交換各半收藏,可惜吳子深作畫謹嚴,進度極慢,至過世時猶未完成半數,未能達成大千心願,成此藝林佳話。對於張大千和吳子深,書畫家陳定山曾有如此評論:「大千的畫,太白之詩也;子深的畫,杜甫之詩也。大千的布局,又如李廣行軍,不拘陣法,而自然剋敵,百戰百勝;子深的布局則刁斗嚴明,旌旗對列,如程不識之軍。程、李為漢武並時名將,而今之知李廣者多,於程不識也。」

吳子深1972年5月24日病逝於台北宏恩醫院,以79高齡盍然長逝,一代大師,貧富兩忘,筆墨相伴。其有關藝術醫藥的著述,有根據《天文臺》報發表的文章,另加自行整輯,1958年3月由上海印書館出版的《客窗隨筆》,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1卷。《蘭竹譜》1卷,內有蘭竹樹石圖片40幅。又《時診小論》1卷。及晚年在臺灣出版有中、英、法、日4國文字新版《吳子深畫譜》1卷,尚有甚多詩文論畫論醫手稿,積存書齋,尚未成書。

在山水畫方面,吳子深以古人為師。學畫者必須要從古人開始,練就一身深厚的繪畫功力,中國畫的學習要從臨摹開始,但是對於臨本的選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選擇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擇得不好,影響學習者的積極性,而且還浪費時間,所以應當是取法乎上。吳子深無疑是取法乎上的,他一開始就師南宗的董源,往近的是取得董其昌的繪畫,這兩個人都是南宗山水的大名家,這也使得他的筆墨清秀,竹石師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

除了山水,吳子深畫的蘭、竹也非常有名。葉公超評論道:「子深畫蘭,遠師趙子固,不落卑近之體;寫竹凝重有骨,錚錚然戛枝勁葉,如聞紙上之聲。元人以後蓋亦無所取法,而生平致力山水最深,今閱此冊,清奇鬱勃,格遠易高,董其昌論畫云:『朝起看雲氣變化,可收入筆端,吾當行洞庭湖,推蓬曠望,儼然米家戲墨』子深於此,可謂能嗣其奧秘者矣。」易君左在〈吳子深畫竹〉文中說:「近來在香港看畫竹子的人,只有兩位:一是陳芷町兄,ㄧ位是吳子深兄,芷町最妙的是醉竹,就是他在喝醉了的時候所寫的竹,滿紙充滿竹韻酒香,芷町最近送林靄民兄的一幅,可擬東坡。子深的眼界本來不凡,畫蘭竹更是自負。有人對文徵明的畫竹表示讚美的,吳子深說:文雖專師趙吳興,然寫竹則僅窺門牆而已。他在寫竹的歷史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把歷史上寫竹名家的精華,像他替病人看脈的那樣精密地處理,而他又是一位詩人,所以他的畫竹自然與人不同,有時獨創了許多空靈的意境和神妙的筆觸。」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
吳子深佳作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圖/作者提供)

吳子深認為「文人畫法與繪事家,雖同是以筆墨敷物像形,而懷抱各殊,作品亦不相同。蓋自顧虎頭王摩詰,宋之董巨二米三趙,及元代之高趙黃王倪吳。明之文沈。清初之四王惲吳,皆胸羅卷軸,德學兼備,偶然涉筆,雲峯煙樹,全是天真。所謂藉筆墨以攄發性情者,不可以跡象求也。……至於繪事家,則專以形象取勝,稍遜游行自在之樂,當非吾輩所尙。」吳子深的書畫養成,雖是以古為尚,但卻不拘泥於古法而時時參以己意,也就是說,吳子深重視以古法為根基,要後學習書學畫必須從古人入手,習之久後,心得自成,然後「自然忘放」,因此他說:「予意初學,固宜如此,習之已久,不妨任意揮灑,若拘定規範,不免為法所拘。」吳子深晚期在台的好友李漁叔說:「子深之畫,墨蘭承宋元遺法,用筆凝練,功力至深。墨竹出入王孟端、夏仲昭之間,識者謂子深畫竹為300年來1人,殆篤論也。山水樹石得筆於董香光,上追黃鶴山樵以窺趙承旨,精心獨運,明潔簡妙,鬱為奇致,蕩為古馨,久而一片神行,悉泯筆墨痕跡。」可說至評。

吳子深的《客窗隨筆》出版於1958年3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1卷,易君左在序言說:「其書名《客窗隨筆》,醫藥藝文,無不備載,雖屬小品,而論述批評,往往有驚人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言,言凡人之所不敢言,文辭絢麗,尤其餘事,初集急於應世,頗多舛誤,今則重加整理,益以晚近所作,分訂兩冊,有15萬言之多,手此1篇,對身心脩益,文章陶冶,裨助實多,故余樂為鄭重推薦。」而吳子深則自己說:「將前後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家,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命之曰:《客窗隨筆》。」

吳子深著《客窗隨筆》出版於1958年3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1卷。
吳子深著《客窗隨筆》出版於1958年3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1卷。(圖/作者提供)

但該書出版後,他又陸續寫,此次蒙香港中文大學劉沁樂同學的相助,將沒來得及收錄的文章,一一從香港《天文臺》的舊報紙掃描,發給我。更重要的是發現他的《西北夢痕錄》,編者陳孝威說:「茲篇為其舊作,歷敘往西北之行腳。舉凡風土、人情、政治、社會、以至於詩詞文藝、工農狀態,莫不鞭闢入裡,有極詳盡之描摹。當作遊記觀可也,當作史事觀亦可也,當作文藝觀,更無不可也。」除此之外還有〈在越南順化漢學院講詞〉、《回春醫話》、《星命叢譚》等等,增補內容幾達3分之1,不可謂不多矣。

*作者蔡登山為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