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存錢、花錢:《做自己的人生教練》選摘(3)

2023-06-21 05:10

? 人氣

作者認為,負責花錢,也要為花錢負責。(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認為,負責花錢,也要為花錢負責。(示意圖/取自pixabay)

「我寧可把兩萬五千美元送你,也好過拿去辦一場頂多五小時的宴會。」—我爸,討論我的婚禮時

我一點也不想聽我爸說這種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開什麼玩笑,你是要我不辦婚禮嗎! 沒說出口的疑問,像雲霄飛車在我血管裡奔竄,我只差沒有放聲尖叫。與其說是氣憤,我更覺得困惑,我心裡納悶:「老爸到底在想什麼啊?」

維持婚姻二十八年後,我終於明白他的意思。他想說的是複利效應的神奇,正常來說,你把錢投資進股市,大約每八年財富就會翻倍,假如他當年投資兩萬五千美元,到今天就有超過二十萬美元了,但我卻把錢花在……買蛋糕。

好啦,蛋糕以外當然還有其他花費,但你懂阿姨的意思,那是不小的一筆錢。沒錯,婚禮是人生僅此一次的盛會,你絕對會希望能邀請親朋好友來見證你和另一半許下終身承諾,也會希望一切細節都如你所願;照片拍起來都漂漂亮亮—我和老公丹恩選擇了黑白婚紗照,在那個還沒有IG的時代,二十多歲的小夫妻拍黑白照還挺前衛的。日後你會細細品嘗這段回憶,不停向子女重述當年的故事,但是如果一輩子都把錢花在當下覺得自己真心想要的事物上,你永遠都只會有一個棉花糖,不會有兩個。誰不想要兩個棉花糖? 就算你不喜歡棉花糖,也會想要兩個的,兩個絕對好過一個,相信我。

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不只是道德勸說

所以,我到底在說什麼? 我說的是一篇厲害的小研究。一九七二年,心理學教授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史丹佛校園內的賓賓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進行這項實驗,他分給一群小朋友每人一個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能忍耐十五分鐘再吃的人,可以得到第二個棉花糖。有些小朋友一口就吃掉了第一個棉花糖,但也有人乖乖等上十五分鐘,拿到了第二個,可想而知之後也都開心地吃掉了。這些小朋友和我同輩,現在應該都五十幾歲了,教授追蹤這些孩童多年後的發展,發現長大之後,當初能忍耐十五分鐘換取第二個棉花糖的小朋友,在包括標準化測驗、在校成績、在職評量等多項指標評量中都比較「成功」。哇,想不到吧。

原來,如果你是有自制力的人,能在當下做些犧牲來延遲滿足,往往能在日後獲得比較大的回報。研究結果也發現,即使在當初的實驗裡,有些小朋友看似自然而然表現出自制力,但自制力其實是可以教導學習的。我們可以學習延遲滿足。每個人都有望拿到兩個棉花糖。

但關於棉花糖實驗有件重要的事,大家不能不知道,近來有研究者重複試行這個實驗,結果發現小朋友能否延遲滿足,意志力的影響不大,反而與富裕程度比較有關。貧窮的孩童拿到第一個棉花糖,往往會立刻吃掉,考慮他們的生存條件,這反而是明智之舉。富裕的孩童可能會想到實驗結束後,他們說不定有三個棉花糖能吃,相對來說,現在忍耐一下又有什麼難的呢? 但我不盡然同意。

棉花糖實驗可以與花錢做個簡單類比。比方說,不要現在就把所有錢花光,存下一部分投資於他處,到最後你會有更多錢。這不是要你人生只顧著數錢。但你會希望有足夠的錢,除了能過上你希望的生活,還能資助你關心的人事物。人賺錢的目的不只是替未來存錢,因為當下在你人生發生的事也很重要。(我的朋友瑪麗都說,你總不會想一輩子替六十五歲的你當契約奴隸。)但是為你的二十歲、三十歲負責的同時,能不能也為你的六十五歲、甚至八十歲負責呢? 這也是長大成人的考驗之一。沒錯,收支平衡是一組複雜的難題。這也是本章所要討論的重點。

雖然看起來沒那個必要,但金錢經常觸動人的情緒,有時觸動的程度甚至超乎預期。我們對金錢的初始認識,直接受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影響—他們怎麼分配(或不分配)飲食、房租、日用品、醫療等基本花費;對物質財富抱持何種態度;是容易衝動購物,還是堅決不買任何他們認為沒必要的物品;對開銷是開誠布公,還是覺得必須隱瞞;其中一方花錢是否需要另一方同意;金錢是否引起紛爭—這些記憶像背景音樂一樣,每當我們思及錢的問題,就會自動在我們的腦中播放。而後我們會以父母留下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自己對金錢的態度和決定。

負責花錢,也要為花錢負責

● 我有沒有把錢花在「對的」地方(誰決定什麼是對的)?

● 我有沒有欠信用卡債,我對購買那些東西有何感受?

● 我是否靠學貸來完成學業,對於這項投資,我覺得值得還是後悔?

● 我會不會打開帳單來看(就先別說付清了),或是不敢面對?

● 先不論值得的意思,我選擇的工作「值得」嗎(誰決定值不值得)?

● 我所受的教育,是否代表我應該比現在更懂得理財?

● 我信任另一半的財務決定嗎?

● 我是不是用錢來突顯我的價值?

● 我是不是被這個商家或這個朋友佔便宜?

● 我能接受與這個人分攤花費嗎?

● 我是不是仍接受父母資助,我覺得心安理得嗎?

● 為什麼我犒賞自己的時候有罪惡感?

阿姨在此希望你能獲得一些鼓勵,了解金錢可以為你所用,而不是一件令你恥於開口、徬徨迷惑,甚至害你長久焦慮的事。阿姨希望你明白,錢不只是左腦(分析)的強項,也是右腦(創意)可以大為發揮的概念。你和金錢的關係,牽涉到你這輩子會反覆問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如何賺錢或花錢,並沒有單一正確的做法。至於掉眼淚嘛,人長得愈大,愈少為了事情哭,錢也包含在內,因為我們愈來愈清楚自己何以會做此決定。把錢花在自己認定最重要的事物上,我們就不太會為錢落淚。甚至還可能因為做的決定獲得豐厚回報而歡喜落淚,並且引以為傲,因為我們有所犧牲才得此結果。忍耐片刻換得兩個棉花糖,然後盡情品嘗,有時能為我們帶來無限喜悅。

《做自己的人生教練》書封。(感電出版提供)
做自己人生教練》書封。(感電出版提供)

*作者為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曾任史丹佛大學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在校期間卓越貢獻獲史丹佛最高榮譽「丁克斯皮爾獎」,2022年當選美國帕羅奧圖市議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做自己的人生教練:致富、堅強、受人喜愛—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必修課》(二冊不分售/感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