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模仿犯》談會考國文寫作

2023-06-07 05:30

? 人氣

Netflix台劇《模仿犯》。 (資料照,圖/取自模仿犯 Copycat Killer臉書專頁)

Netflix台劇《模仿犯》。 (資料照,圖/取自模仿犯 Copycat Killer臉書專頁)

甫落幕的國中會考國文寫作,要求考生結合個人經驗,就圖表闡論臺灣人喜歡的影劇。除了分析國人閱覽視聽之偏好外,亦可進一步論述該類影劇之意涵、社會影響力。目前所見各方的解題參考,多元紛呈,但似乎較缺乏就傳統思想、文化的脈絡,解讀影劇情境,而這正是國文教學所要思考的中西價值觀差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舉當前Netflix最火紅的《模仿犯》為例,第一集開篇之首,就是各家媒體播放面具男Noh所說的「只要心裡的惡被觸發,所有人都可能成為殺人兇手?」該劇在連續殺人命案中,探究犯罪是先天或後天?是大腦構造先天異常?後天情感需求被忽略?社會結構失衡下導致的邊緣人格?西方犯罪學之父龍布羅梭(Cesave Lombroso)從醫學統計,提出「天生犯罪人論」,認為犯罪出於基因異常。這種實證統計的背後,其實是貫徹基督教「原罪論」,人先天有犯罪因子,除非死後復歸上帝身邊,否則永遠無法滌清罪行。電影《七宗罪》取名天主教所說的七種原罪。當中兇手名為“John Doe”在「法學英文」上指「無名氏」、「某甲」等任何一個擬制身份,象徵人人都可能犯罪。在東方,孟子則是先天性善論者,犯罪是行為人自甘墮落,「非天之降才爾殊」絕非上帝給予的先天基因錯誤。掌握傳統思想,與影劇預設的西方/西化脈絡比較,是相當值得提倡的嘗試。

《模仿犯》屬於題目中「恐怖驚悚」類型,至於《獅子王》則屬「奇幻想像」。講述獅王木法沙被弟弟刀疤謀害,王子幼獅辛巴流亡海外,經過淬練,終於推翻叔父暴政,重返榮耀石。這涉及政權的正當性何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古書《左傳》「隱公3年」、《詩經˙商頌》針對宋宣公基於賢德考量傳弟不傳子,宋穆公也傳姪不傳子,指出政權傳衍並無一定標準,「唯德是尚」。

國文的範疇並非西學所謂的“discipline”無法劃屬任何一門西學科目,始於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從而建立起政治、法律思想乃至科學哲學。國文科是學生學習階段中,唯一以中學為架構建立起的知識系統。不可諱言,這是韋伯所說的「諸神並立」的時代,沒有一種價值可以代表真理。但至少,中學體系所傳達的觀念,應該被列入參考選項之一。國文科的教學、寫作,或許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多納入迥異於西學各學門的傳統思考脈絡,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各種價值中,慎思明辨。

*作者為大學助理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