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致李遠哲之五:中研院在穩定「向下沉淪」

2023-06-19 05:50

? 人氣

除了個別研究成果,本院聚焦關鍵議題,積極貢獻社會(摘列如附件2)。如疫情期間,提供疫苗試驗服務、研發快篩試劑;近年亦針對淨零科技、貨幣金融、農業提出政策建議書,多面向建構臺灣原住民知識體系,並持續推動南部院區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發展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內外殊榮肯定,2022年再創歷年新高

本院研究人員亦獲得多項國內外重要獎項肯定。近五年,陸續有本院同仁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世界科學院院士、以色列總理獎、威爾許化學獎、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研究學者等國際殊榮。在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本院2022年計有21名研究人員獲獎,超過全國4分之1,且為本院歷年新高,足見同仁的研究表現持續突破(摘列如附件3)。

本院經費與人事均遵循規範,並受監督

該文章將排名與本院組織運作連結,對本院人力結構、預算編製、經費及人事監督,皆有重大誤解。

本院薪資及經費監督機制,與大專院校、政府機構並無二致。本院研究人員待遇與公立大專校院教師相當。本院年度預算均依政府規定編列,受總統府召集各部會之專家審議、立法院審查、審計部及國科會查核。此外,本院人力近十年來並無不斷擴增情事。編制人力均據實向行政院申請及獲核定,自2013年的1,515人,至今(2023)年為1,427人(含約200名行政人員)。研究人員升等考核方面,本院訂有嚴謹、明確且公開之法規及程序,案件均經由各所(中心)、院方逐級依法嚴格審議及表決[2],絕非任何個人可以左右。

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深耕,質化或量化等不同面向的評析,皆是階段性的重要參考與提醒。本院於2019年提出「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三項目標,是本院業務推動、資源配置、升等考核評估的準則。檢視近年來論文品質指標,以及本院同仁屢創卓越表現、積極對學術及社會提供的實質貢獻,不可不謂三大目標的逐漸落實,盼各界了解並共同支持全國高教水準的提升。

註:相關附件請見中研院官網。

[1] A brief guide to the Nature Index | Nature Index  "The size of the institution is a major factor, as is the composition of research specialities within the institution. The Nature Index does not attempt to normalize data for such factors. " 該報導以本院與臺灣大學比較,卻未考量雙方專任研究人員之教師差距約2.5倍,研究生差距約8倍。在自然及健康科學方面,研究人員人數實為決定論文數量產出的重要因素,本院在此方面確實仍需繼續加強。

[2] 相關規定明訂於「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新聘、續聘、升等及特聘審議作業要點」(1996年訂定,2020年最後修正)及「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員聘任及升等標準補充說明」(2019年通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