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扒開警總的廬山真面目—《臺灣警總》書評

2023-05-21 07:20

? 人氣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警備總部景美看守所仁愛樓,獬豸為憲兵的精神象徵。(顏麟宇攝)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警備總部景美看守所仁愛樓,獬豸為憲兵的精神象徵。(顏麟宇攝)

提到臺灣光復後歷史上名聲最臭的機構,當屬簡稱「警總」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主要原因在於該機構代表中華民國發佈了長達38年的《臺灣省戒嚴令》,就此與「白色恐怖」四個字脫離不了關係。不可否認的是,從「警總」在1945年成立以來,到1992年解除編制為止,這個機構先後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扮演了重要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警總」或許沒有日本帝國的憲兵隊、特高警察、納粹德國的武裝親衛隊(Waffen SS)、蓋世太保(Gestapo)還有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那麼聲名狼藉,卻絕對可以跟「九一一事件」後成立的美國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相提並論,被視為「一個在台灣幾近無所不能、無惡不作的政治巨靈機構」。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郭冠佑,從投入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以來,就不喜歡研究那些受到史學研究者關注的題材。多數台灣學者提到抗戰,首先研究的必然是淞滬會戰與德式師,再來就是研究滇緬抗戰加遠征軍,反正不是哪一支國軍的精銳部隊就是哪一場國軍打勝的戰役。另外一個更受歡迎的題材則是抗戰的中華民國空軍,原因同樣也是因為飛行員們比較光鮮亮麗。

然而回顧八年抗戰的歷史,光鮮亮麗的時候總是稀少的,畢竟4億中國人當中只有不到600人成為了接受美軍完整訓練的飛行員,更多存在的是兩岸雙方都不願意面對的人性醜惡面。為此郭冠佑2018年碩士班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偽軍」這個在大陸被普遍被視為「漢奸」的群體為主角,去還原抗戰歷史的另一面。

同樣提到保衛台灣的歷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拱衛古寧頭的裝甲兵「金門之熊」、八二三砲戰期間為金門守軍運補的中字號登陸艦及以響尾蛇飛彈擊落米格機的F-86F軍刀機。然而如果從防止台灣被中共赤化的角度來看,「警總」在這當中的作用可能不會輸給中華民國的海陸空三軍,郭冠佑決定透過他出的這本新書《臺灣警總-世人所不了解的警備總部沿革史與歷任總司令》,喚回這段為人們所刻意遺忘的歷史。

何謂「警總」?

首先到底何為「警總」?其實「警總」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5年9月1日持續到1949年8月31日,此刻中華民國政府同時統治大陸與台灣,因此台灣的「警總」由台灣的地方政府統治,在「二二八事件」前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下轄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二二八事件」後則改組為台灣省政府底下的台灣全省警備司令部。

1949年9月1日,屬於政府從大陸遷徙台灣的關鍵期,台灣全省警備總司令部撤銷,改制為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警總」雖然一度在名稱上走入歷史,其職責卻仍由保安司令部接手,此為「警總」歷史的第二階段。隨後持續到「八二三砲戰」爆發前的1958年8月14日,才又由台灣防衛總司令部、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台灣省民防司令部及台北衛戍司令部合組新的台灣警備總司令部。

「警總」歷史就此進入了第三階段,並且從1964年起又被賦予了後備軍人的管理與動員工作,於是在「警總」的體系之外又成立一個平行的台灣軍管區司令部。台灣軍管區司令部的司令由「警總」的總司令兼任,除了在戰爭爆發時將後備軍人動員到前線參戰或者支援前線外,還必須要在民主化即將到來的和平時代動員後備軍人在選舉中投票給中國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

從1985年起,台灣開始進入都市化、本土化以及自由化的時代,原本以肅清匪諜與台獨為任務的「警總」,轉而指揮憲兵和各地警局執行肅清流氓的任務。另外「警總」還開始針對大陸漁船走私違禁品,甚至於武器到台灣的非法行為實施掃蕩,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今日真正從組織還有精神上繼承了「警總」的單位是海巡署了。

吳尚融的爺爺也曾在「警總」服務,卻跟白色恐怖沒有關係。(作者提供)
吳尚融的爺爺也曾在「警總」服務,卻跟白色恐怖沒有關係。(作者提供)

「警總」的性質

郭冠佑是從事口述歷史出身,因此這本《臺灣警總-世人所不了解的警備總部沿革史與歷任總司令》也放入了部份「警總」老兵的口述訪談。不過就如同在中國大陸,極少有老人願意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偽軍」一樣,台灣也很少有老人願意站出來承認自己是「警總」。所以總共只有三位「警總」老兵的口述訪談,被收錄到這本書裡。

然而閱讀郭冠佑的書下來,會發現其實「警總」的任務並不只是為無辜者羅織罪名或者製造「白色恐怖」,他們的性質其實與對岸的「武警」其實有些許接近,屬於維護台灣內部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內務部隊」。台灣四周圍的沿海地帶,鐵路線上的隧道以及中央的山脈安全都由「警總」負責,看管監獄囚犯的重責大任同樣少不了「警總」。

根據美軍顧問團的建議,國防部從50年代起陸續將隨蔣中正從大陸撤退來台的外省老兵除役,逐步由眷村長大的外省二代還有本省人取代。這些退下來的資深榮民當中,許多人直接進入「警總」服務,持續擔任維護台灣安定的「內務部隊」。比如出版本書的吳尚融,爺爺吳海龍就在除役後進入「警總」服務,負責守備海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並非所有加入「警總」的都是壞人,還有許多的老士官長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身邊時常看到的榮民伯伯。其中接受郭冠佑訪問的徐友山先生,甚至還是抗戰時參加過衡陽保衛戰的第10軍英雄,因此不能用粗暴的「二分法」將整個「警總」與「白色恐怖」混為一談。正如同當「偽軍」,並不等於和「漢奸」畫上等號。

但我們又確實無法否認,「警總」在50年代到70年代這段時間,為了配合政府肅清匪諜的政策,還有捲入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甚至於拼個人業績等總總原因而迫害忠良。對於這些臭不可聞的黑暗歷史,郭冠佑同樣在這本書裡娓娓道來,並且對一些人們所習以為常的論點提出了質疑,是筆者認為最引人入勝之處。

1959年,與蔣中正一起巡視空軍官校的彭孟緝,其實稱不上白色恐怖的元兇。(作者提供,取自國史館)
1959年,與蔣中正一起巡視空軍官校的彭孟緝,其實稱不上白色恐怖的元兇。(作者提供,取自國史館)

為彭孟緝說公道話

提到「警總」最有名的戰犯,大家首先提到的是在「二二八事件」時兼任台灣省行政長官與第一任警備總司令的陳儀。不過因為陳儀在1949年試圖投共,結果卻遭到義子湯恩伯將軍出賣,最後遭蔣中正下令處決於馬場町的關係,他算是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應有的「報應」。所以最讓台灣人恨得牙癢癢的戰犯,恐怕還是第二任與第四任的「警總」頭子彭孟緝將軍。

而彭孟緝的罪行當中,最讓台灣人痛恨的罪行莫過於在「二二八事件」時派兵鎮壓包圍高雄要塞的民眾,可事實上當時的彭孟緝職務並非警備總司令而是高雄要塞司令。他最引人非議的行為,反而其實跟警總沒有什麼關係。而且相對於其他歷任的警備總司令,彭孟緝其實是反省比較多的,至少在晚年回顧「二二八事件」的時候,他坦承政府是有處理失當的。

當今許多深藍人士提到「二二八事件」,為了彰顯當年政府鎮壓民變的正當性,又不想得罪中共,故意製造日本人煽動台灣「皇民」起來造反毆打外省人的謠言。倒是彭孟緝本人,在升任警備總司令後就對「二二八事件」的背景作了詳細的調查,最後的結論是沒有日本人參與的跡象,倒是有共產黨在背後煽動民變。

凡是對彭孟緝報告有所瞭解的人,相信未來不會再用所謂「皇民造反論」來緩頰國民政府對「二二八事件」的鎮壓,因為那事實上從頭到尾就是國共內戰的重要一環。國軍因為抽調了整編第21師來台灣.導致後來張靈甫對山東還有胡宗南對陝北的進攻都遭遇失敗。縱然並非所有死在「二二八」的台灣人都是匪諜,但中共還是利用了台灣事變為內戰的勝利打下基礎。

國共內戰的兵敗如山倒,令蔣中正在1949年1月5日指派親信陳誠接替立場溫和的魏道明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然後由第二任「警總」總司令彭孟緝出山擔任首任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這段時間彭孟緝一邊以霹靂手段對付匪諜,一邊則透過以往在軍中的人脈招募人才,壯大台灣省保安司令部的影響力,直到政府順利遷徙到台灣後才在1949年12月20日功成身退。

吳國楨恐怕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民主。(作者提供)
吳國楨恐怕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民主。(作者提供)

不民主的「民主先生」

從保衛台灣免於赤化的角度來看,轉型為保安司令部的「警總」確實有不可抹煞的貢獻,他們積極與軍方的保密局配合,破獲瓦解了無數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潛伏在島內的組織。若沒有他們的努力,包括鎮壓反革命、反右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發生在大陸的政治運動都可能發生在台灣,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不過在偵辦匪諜的同時,我們也不可否人有許多的冤案發生,因此從中華民國人權立國的角度來看,「警總」的形象無疑是負面的。如果彭孟緝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壞,那麼製造這些冤案的罪人是誰呢?根據郭冠佑的考證,可能會讓讀者們非常訝異,其實外號「民主先生」,接替彭孟緝出任台灣省保安司令的台灣省主席吳國楨背負了更多的責任。

吳國楨是第一位兼任台灣保安司令的台灣省主席,而在他任內所破獲的匪諜案比起彭孟緝而言只能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包括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蔡孝乾,還有暗中為共軍服務的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以及替吳石傳遞情報的朱諶之都是在這段時間落網。著名的鹿窟事件,同樣是在吳國楨擔任保安司令時的1952年爆發。

搗毀中共在台地下組織,無論從當今國民黨還是主張「抗中保台」的本土派人士眼中都應該是大功一件,然而吳國楨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對參予學生運動的青年學子相當殘酷。原來過去在上海擔任市長的吳國楨,本身就是中共發動「反內戰、反飢荒」學運的苦主,對中共利用學生反政府的手段深惡痛絕,對待被中共利用的學生也毫不留情。

比如保安司令部在1950年11月破獲的台灣青年自治同盟案,還有1951年9月的師大附中案都是以校園為主要目標的政治案件,遭迫害者不是學生就是教職人員,顯見吳國楨對青年知識份子的痛恨。不過因為吳國楨後來與蔣氏父子交惡,並因此而流亡美國成為「政治受難者」的原因,反而台灣沒有人去追究吳國楨「迫害人權」的責任,確實是讓人無限感慨。

60年代的警總海防。(作者提供)
60年代的警總海防。(作者提供)

誰是「警總」的大魔王

不過彭孟緝也好,吳國楨也罷,論及罪惡的程度都比不上1970年就任「警總」中將副總司令的阮成章。阮成章擔任完「警總」的副司令後,又於1978年升任法務部調查局局長,雖然不曾有機會擔任「警總」的總司令,可是他對無辜忠良的迫害卻不是從就任「警總」副司令開始的,也沒有在他任職「警總」的八年以後就結束。

而陸軍官校第15期畢業的阮成章,之所以能獲得蔣經國信任,進一步掌握「警總」,關鍵就在於他一開始就不是普通的陸軍軍官。他沒有像其他黃埔15期的畢業生那樣,一離開軍校就被送到前線擔任排長與日軍作戰,而是專門派往敵後遏止中共遊擊隊壯大。他在擔任第6戰區參謀處研究室副主任時,親手策劃並成功逮捕了中共鄂西特委書記何功偉。

根據大陸史料,何功偉曾是阮成章的高中同學,但阮成章還是冷酷無情的將他與中共鄂西特委婦女部部長劉慧馨一同槍殺,鐵面無私的行為獲得了國民政府的賞識。到了台灣以後他出任海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期間積極配合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將軍整肅異己,海軍總司令部情報看守所、鳳山招待所以及海軍反共先鋒營等令人聞風喪膽的威權不義遺址都是由阮成章所一手策劃。

等到桂永清被鬥倒以後,阮成章又在接下來中華民國政府的派系鬥爭中堅決的與蔣經國站在一起,於1955年羅織郭廷亮少校謀反案,將背後有美國支持的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鬥倒,鋪平了經國先生的接班之路。從海軍白色恐怖到孫立人案,我們不難發現阮成章針對的目標都是外省人,而外省人的白色恐怖受害者又佔了高達46%的比例,其實是相當之高的。

等到阮成章在1970年擔任「警總」副司令後,又發生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因為台南美國新聞處遭爆破案而被逮捕一事。事實上陳欽生與美國新聞處遭炸彈攻擊一事無關,只因為他時常去美國新聞處讀書就被調查局組長張繼田栽贓為「馬共」份子,還遭到「警總」軍法官杜榮華求處死刑,但後來可能考量到他馬來西亞國民的身份,減刑為12年有期徒刑加褫奪公權終生。

70年代的警總打扮。(作者提供)
70年代的警總打扮。(作者提供)

「警總」的民主化改革

而張繼田等人之所以一口咬定陳欽生為「馬共」份子的原因,一來是當時馬來西亞剛剛與中華民國斷交,有所謂的民氣可用,二來則是在抓不到真正兇嫌的情況下,殺一個在台灣無親無故的馬來西亞僑胞給「警總」還有調查局帶來的衝擊最小。不過根據陳欽生晚年的回憶,張繼田非要為難他的原因是為了領取20萬元新台幣的獎金。

到了1976年,「警總」又將目標鎖定的本省籍的政治犯,於「二二八事件」期間參加「二七部隊」的陳明忠,在阮成章指示下將其逮捕並試圖判處死刑。然而陳明忠不是外省人,更不是孤苦無依的馬來西亞僑生,且70年代台灣的自由度已遠超過50年代,所以他不只得到台灣的黨外運動人士支持,還得到美國的保釣運動人士以及國際特赦組織聲援。

鑒於保釣人士集資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刊登文章,使陳明忠被捕一事為美國政界所知,給中華民國政府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形象。考量到當時尼克森(Richard M. Nixon)已訪問北京,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正常化」只剩下一步之遙,蔣經國決定介入對陳明忠的審判,由原本的死刑改判15年徒刑以維繫對美關係。

這件事情結束後兩年,阮成章便卸下了「警總」副總司令之職,可視為蔣經國為「警總」的改革拉開序幕。1981年,首位本省籍上將陳守山接掌「警總」總司令職務,以配合蔣經國推動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政策。在陳守山的帶領下,「警總」逐漸解除掉過去各種逮捕、審訊乃至於關押政治犯的工作,將任務範圍限定於海岸巡防與後備軍人的動員之上。

有趣的是,根據郭冠佑的研究,這段時間「警總」的形象並沒有因為「警總」的「本土化」,乃至於「警總」的任務由軍事保防轉變為治安而有所改善。相反的,因為許多從大陸共軍手中走私槍械的本土黑幫遭到「警總」查緝,心聲不滿的他們轉而向80年代竄起的黨外雜誌提供資金,使得「警總」在台灣人記憶中聲名狼藉的形象難以撼動。

90年代的海巡署服飾。(作者提供)
90年代的海巡署服飾。(作者提供)

與「偽軍」的歷史連結

到了解除戒嚴以後的1992年,隨著兩岸政權的重新接觸,雙方不再以武力手段推翻對方為主要目標,「警總」的任務終於宣告結束。「警總」解散後,海岸巡防的任務改由海巡署接替,軍管區則發展為今日的後備指揮部。為了確保台灣的「寧靜革命」能順利完成,無論是李登輝還是陳水扁都沒有嚴加追究製造白色恐怖冤案的「警總」元兇。

阮成章於2004年壽終正寢,張繼田則是與他的家人在2002年5月25日搭乘中華航空班機回東北老家探親時遭遇澎湖空難中死亡,除沒有隨行的兒子一人之外無一人生還。也因為這些有爭議的「警總」或者調查局元兇沒有得到應有的審判,甚至他們的惡行還遭到藍綠高層有意無意地掩蓋,使得白色恐怖的陰影直到今天還籠罩在台灣人的頭頂上,沒有隨著政府的道歉而消逝。

同樣是根據郭冠佑的研究,張繼田是二戰時成長於滿洲國的人,是否過去在「日偽」時代的經歷導致他為了獲得破案獎金不惜誣陷無辜?事實上從郭冠佑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偽軍」與「警總」的歷史是有所連貫和延續的。比如在保安司令部時代擔任台灣省保安警察總隊長的陳孝強,過去在抗戰時就出任過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警衛第3師師長。

後來陳孝強能在台灣重建保安警察總隊,也是他將過去在廣州出任和平建國軍第20師師長時的潮汕老部下悉數帶到了台灣,顯見「警總」最初的武裝極有可能是以「偽軍」為主力。與台灣省保安司令部一起合併為「警總」的台灣省民防司令部,同樣有張嵐峰和平救國軍第1軍出身的曹大中將軍在台北縣政府兼任軍事科長與民防指揮部參謀主任。

此外郭冠佑的口述訪談對象中,一些與「警總」直接或者間接有關的外省長輩,不是本身曾經在「偽軍」服役,就是他們有親屬在「偽軍」裡服役,因為有與中共鬥爭的充足經驗而獲得情治、政戰乃至於「警總」的器重。如果對兩段歷史都有研究者,讀起郭冠佑的書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希望想瞭解「偽軍」還有「警總」的人都能到書店裡去買本來捧場。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