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露「論文工廠造假猖獗」,中國尤為重災區!

2023-05-13 18:45

? 人氣

「在我看來,論文造假現像已經成為了一個生態鏈,」比姆勒告訴美國之音。「不光是地下論文工廠,還有大量中介。有人需要論文時,他們去社交媒體上就能找到這些中介。購買者只需要和中介聯繫,不需要直接找操刀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姆勒說:「這對學者的聲譽問題有很大影響。所以我對中國的研究人員充滿了同情。他們的論文可能會因為中國的聲譽問題而遭到冷落,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東西到底是真還是假。」

「這也是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問題。中國在醫學科研上投入很多資源,如果這些資源沒有浪費在造假上,完全可以用來幹很多事情。全世界都是這樣。」

學術打假在行動,但經費與AI製造出更多困難

微生物學家伊麗莎白·比克(Elisebath Bik)
微生物學家伊麗莎白·比克(Elisebath Bik)

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荷蘭微生物學家伊麗莎白·比克(Elisebath Bik)現在向媒體介紹自己時使用的頭銜是「科學誠信顧問」。她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有個期刊採用了造假論文,那些造假者就會覺得,哦,原來他們看不出來。那我們可以再多投些假稿多發表點假論文。」

作為科學界的打假專家,比克和許多其他「科學偵探」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打假小組」,專門揭發虛假論文行為。

多年來對醫學論文圖像的觀察,讓比克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我們並不是一個嚴格的組織,也沒有任何話語權。我們是組織鬆散的一群人,打假也只是出於興趣,沒有任何報酬。我們像是一群具有科學背景的偵探,好多人我都不認識。但是我們會找到那些看起來很可疑的論文,然後去分析是不是虛假論文。」

比克說,她已經放棄了通知期刊雜誌的想法。「我以前做了很大努力去通知這些期刊雜誌,不光是揭發論文工廠的產品,而是揭發所有的造假論文。但是這些論文很少被撤掉,至少三分之二的論文在五年內都還被保留。所以我現在只是在專業網站PubPeer發帖而已。」

來自中國國內某高校的一位張姓理科博士(應本人要求匿去真名)告訴美國之音,學術期刊的審稿人很多時候無法發現問題。「一人的一篇文章,最多四個審稿人,一般三個審稿人,甚至兩個審稿人。一方面未必是專家,他可能是個大同行,未必是小同行。有的時候會落到小同行手裡,那他可能提出的問題會非常尖銳。」

伯恩哈德·薩貝爾認為,給予審稿人一定的獎勵或許是個解決方法:「造假論文工廠能掙大錢,而正經審稿人卻一個子兒也沒有,這種情況得改變。」

「我們得想辦法如何去評判科學成就。不是光看數量,而是看品質,同時給予評判者真正的獎勵。現在評判者即使自己水平很高,可是時間不夠。但是如果給他們獎金,他們就可以更好的去做這個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