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蔡英文與麥卡錫見面的雷根圖書館,記念著「最偉大的美國人」

2023-04-09 06:20

? 人氣

堅持反共,並以自由市場理念拯救美國經濟的美國先總統雷根。(資料照,美聯社)

堅持反共,並以自由市場理念拯救美國經濟的美國先總統雷根。(資料照,美聯社)

總統蔡英文訪美,在雷根圖書館(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並發表演說,演說中,蔡英文盛讚美國先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對台灣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雷根的貢獻其實不只是對台灣人、對美國人而已,他可能是人類史上對最多人做出貢獻的政治領袖──我們沒有意思要說他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偉大、或是最良善的人類之類的話,他能幫助那麼多的人有其時代背景。

就是他,毀滅了左派精神原鄉

首先,人類史上沒有過像美國那個國家,有著超越其他國家區域那麼多的科技力和經濟力;其次,人類史上同樣也沒有過像共產國家,那樣統治地域廣泛而又延伸那麼長時間,甚至拜科技進步之賜,管制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也因此製造的災難和死屍都是人類史上任何一個團體都難以企及的──包括被快被當成「禁語」的納粹和希特勒。

然而左派共產主義在共產帝國崩潰後,原來的「信徒」仍對左派教條信之不疑,尤其是共產帝國崩潰並不像二戰的納粹帝國,奉行的共產主義並未像納粹主義一般經過嚴謹的審判,沒有在人類社會經過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在學術單位當中,這其中沒有遭受左派共產主義統治荼毒過的美國,便容納了許多沒被左派共產主義統治過感受其中痛苦的人,繼續宣揚禍害數十億人、好幾個世代的左派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的救贖。

2023年4月5日,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在雷根圖書館會晤。(總統府提供)
2023年4月5日,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在雷根圖書館會晤。(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世界,卻又討厭已經改變了的世界」,這是美國名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在《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中創造的金句。雷根在1980年第一次當選美國總統,就職一任4年後,以只輸掉民主黨對手根據地明尼蘇達、其他49州全勝的驚人成績,在1984年美國總統大選輝煌地連任成功。當時的美國民眾有多認同他的施政、由此可見一斑。甚至雷根還達成二戰後白宮從未有的紀錄──同黨連續三屆執政,在雷根任完兩屆總統後,同黨的共和黨候選人、也是雷根的副手布希(George H. W. Bush)成功地接棒雷根,讓共和黨繼續成為白宮主人。而最讓左派憤恨不已的共產帝國崩潰,就發生在布希任內。

雷根創造了歐巴馬口中,不可逆的「雷根革命」

1992年已經在總統大選3連敗的民主黨,不得不作出調整,高喊「新中間路線」,才得以拿回白宮。左派對現況憤恨不平,相信世界必須以革命手段被徹底改變,然而雷根的「漸變」卻成功締造成了持久的改變,不但讓共產主義終於遠離人類社會,使得發展遠不如西歐的東歐國家開始突飛猛進,還讓民主國家如英、美的左翼政黨必須調整路線,這些改變很多已經都是不可逆的了。「希望自己能夠改變世界,卻又討厭已經改變了的世界」,這就是左派對雷根的心情。

蘇聯末代領導人、冷戰終結者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與美國前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攝於2012年11月(AP)
老布希(右)成功接棒雷根,並讓諾大的共產帝國在他任內崩解,左為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資料照,美聯社)

左派怨恨雷根帶來的改變,因為那顯示自己相信半輩子的東西居然是這樣錯得離譜。但雷根的功績太大、民心所望,讓左派不能閉著眼睛瞎扯,只好選擇不提雷根,祈禱他從人類社會的記憶徹底消失。很顯然三十多年的時間過去,這樣的努力是成功的,左派成功地讓美國以外的許多人,不知道雷根為何人,提到美國總統,在嚴重左傾的好萊塢和學界聯手下,記得的好總統總是民主黨的羅斯福、甘迺迪(JFK)、詹森(Lyndon B. Johnson,這位總統可以說是好萊塢左傾程度的最佳探針,在1980年代電影當中,可完全不是現在好萊塢塑造的那種英明神武形象),對於共和黨總統的印象,就是尼克森(Richard Nixon)的水門案。

然而人類社會在1980年代以後,有太多現況的形成和雷根脫不了關係,不徹底認識雷根,恐怕會讓我們對真實世界產生非常大的誤解,因為做出錯誤的決定。不如,我們就用這兩周的時間,來認識一下雷根的功績。

雷根接手時的美國滿目瘡痍

雷根在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在此之前的1970年代,可謂美國歷史極為黑暗的一頁。

.在經濟上,從羅斯福(FDR)新政以來遵行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路線,迷信政府控管和赤字經濟,結果遇到對凱因斯路線而言無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美國經濟出現大恐慌以來最大的衰退,失業率急速上升

中東熱戰引發石油危機

冷戰仍在進行中,但共產世界的經濟狀況頻臨破產,巨變即將來臨,但沒人知道破產的蘇聯和中國會朝什麼方向變化

越戰失敗和共和黨籍總統尼克森的水門案,讓美國人對政治和領導階級的不信任感急速上升,因兩次世界大戰才凝聚的「美國人」的共同意識也快速下降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攝於1963年1月27日(AP)
尼克森於美國總統任內爆發的水門案,一度摧毀美國民眾對政治的信心。(資料照,美聯社)

按照景氣循環理論,景氣觸底後自然就會回升,但政府施政方向仍會影響反彈的強度。雷根之前美國採用的凱因斯路線,主張在景氣下降時,用政府的預算擴大花錢。凱因斯的想法是,政府花錢建設公共工程,一方面可以降低失業率,一方面增加的需求會促進市場熱絡(蓋一條路、相關的建商、材料供應商、機械製造商都會增加產品出海口,因此他們也可以多雇用勞工,讓失業率再下降)。問題是政府的錢從哪來,一是借錢、一是增稅、一是印鈔票(提高貨幣供應量)。

就在那個時候,凱因斯經濟忽然失靈

到了1970年,石油危機造成企業成本上升利潤減少而降低投資,政府支出刺激景氣的做法像打興奮劑一樣,效應愈來愈低(政府創造的公共支出往往並非民眾真正需要的),一路上漲的通貨膨脹率卻沒有如凱因斯學派所預期,跟著景氣下降而降低,美國開始出現前所未見的「停滯性通膨」現象,就是經濟成長停滯(主要表現在企業降低投資甚至減資、導致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率上升)、通貨價格卻不斷上漲。也就是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但不漲還下降,甚至老闆直接叫你回家吃自己的情況。

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宣告了凱因斯路線的失敗,當然根據凱因斯理論設計出的種種調控工具都失去效用,美國陷入了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大的經濟停滯。

20200709-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取自維基百科)
凱因斯經濟路線在1970年代的美國突然失效。(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在二戰前美國人對聯邦政府,大概是大樓管理員室的概念,人們認同的標的是州、甚至是自己的城市,兩次世界大戰讓美國人在面對外國的戰爭中,建立起共同體意識,這之後「美國人意識」更因成為「自由世界領導者」升到最高峰。但經濟衰退高失業率的痛苦、加上水門案醜聞和越戰失敗,美國人此時失去了從兩次世界大戰建立起的「我是美國人」光榮感,對未來開始茫然不知所措。

蘇聯「改革開放」失敗,布里茲涅夫大走回頭路

另一方面,在20世紀橫行全球,和凱因斯同樣為主張管制計畫經濟的共產世界國家中,為首的蘇聯在1960、70年代交界時,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上台,全面廢止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時代的「蘇修」(蘇聯版的「改革開放」、由計畫經濟轉向自由市場經濟),然後1970年末期因石油危機結束原油價格下跌,和入侵阿富汗被美國處以禁運,經濟停滯甚至衰退。

另一個超大型共產國家中國在1970年代初期,全國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狂熱,文革結束後,社會和經濟都處於崩潰邊緣,終於讓鄧小平在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轉向市場經濟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布里茲涅夫沒能停止東歐各衛星國的蘇修,這幾個繼續赫魯雪夫路線的國家,經濟都維持一定的成長,盡管仍完全不能與西歐國家相比)。

西德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與蘇聯前領導人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美聯社)
布里茲涅夫(右)中止了前任蘇聯領導人帶領的蘇修路線。(資料照,美聯社)

當時沒有人知道共產世界會不會崩潰,如果崩潰會不會再次產生納粹、法西斯那種極端政權(事實上1990年代共產政權崩潰的不久後,許多東歐蘇聯國家都有共產黨復辟的情況,證明他們的擔心不是沒道理),已經陷入自信危機的美國人,這時候更害怕世界戰火再起,會讓美國陷入另一個越戰泥淖,越共已經讓他們苦嘗敗果,很多人根本失去信心和大越共好十幾二十倍的共產黨老祖宗蘇共抗衡。

他把自由市場經濟從垃圾桶撿回來

交代這麼多背景資料,是要說雷根接到的是一個內有經濟危機,對外局勢極為嚴峻的超級爛攤子(蔡英文接手的台灣經濟雖然大出問題,起碼台灣人的共同意識在台獨教父馬英九任內急速上升,讓她有和中國極權政權對抗的本錢)。但經濟和國際局勢只是外傷,重點是那幾十年來,凱因斯神話(相信世界上不再有景氣循環、景氣只會逐步上升永不回頭)破滅讓人類相信的經濟調節工具失效,越戰失利讓美國人對於重新恢復世界秩序失去信心,簡單說,看到定時炸彈開始倒數卻不知道怎麼拆除,只能等死,這是內傷。

失去求生意志的人是很難救活的,美國當年就處在那種情況。

越戰(AP)
越戰在許多美國人心中留下難以平復的傷痕。(資料照,美聯社)

雷根解決經濟危機的辦法,是把在1940年後就被扔到垃圾桶的自由市場經濟拿出來用,簡單說,他陡升利率讓貨幣緊縮(而不是如大恐慌時期的減少貨幣發行),資金回到銀行,銀行為了避免大量資金變成呆帳,降低放款門檻,企業取得資金容易,投資增加、就業率也跟著上升。然後他執行減稅,讓個人決定要怎麼花錢,擴大終端消費市場需求。另外,雷根降低政府的控制,證明是在他執政期間,聯邦政府的公文數量大量降低。然後,他重修法律、讓福利政策支出不至於成為國家財政難以負擔之痛(台灣過去就讓18%的問題就愈積愈深)。

雷根創造出美國史上最長的經濟擴張期,除了剛上任的前兩年因為新政策實施產生的衝擊,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1982年衰退數字甚至超過大恐慌時期),觸底後展開超強反彈。

超強的經濟反彈,減稅後仍讓稅收倍增

我提出兩個數字,一是被左派詬病的貧富差距加劇,雷根時期雖然富者財產急遽上升(最富的那1%總資產成長了1兆美元),但貧者收入也有6%的上升,所以實際的狀況是貧者脫貧、富者愈富。另一個數字是稅收,雷根減免了很多項目的稅,但聯邦稅收總額從他就任初期的五千多億美元,到執政中期已倍增到1兆多美元,可見這段期間美國人和企業的收入上升幅度多可怕。

歐巴馬(Barack Obama)上任前,小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末期的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歐巴馬的解決之道是,大量印鈔減債和增加通膨率、用國家的錢去拯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大肆增加包括歐巴馬健保在內的社會福利支出。歐巴馬執政期間聯邦政府控制權大為提升,他繞過國會監督,發布許多單向的行政命令(就是川普競選政見中要廢掉的那些),有些不合法、有些甚至有憲法爭議。美國經濟是在歐巴馬執政八年期間復甦了沒錯,但根據景氣循環理論,到底的景氣總是會回升,但歐巴馬卻搞出了二戰後最弱的復甦期。

2020美國總統大選:前總統歐巴馬在佛羅里達州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拉票(AP)
歐巴馬在金融海嘯期間,大量印鈔減債和增加通膨率、用國家的錢去拯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資料照,美聯社)

如果雷根時代的最強經濟擴張期,變成了歐巴馬最弱復甦期執政,世界會變怎樣呢?首先美國的稅收將不足以應付雷根用軍事競爭徹底拖垮蘇聯的支出,冷戰可能延長;而因冷戰延長可能讓蘇共的執政延命,經濟頻臨崩潰的蘇聯可能產生種種類似IS的極端組織崛起,用前兩年看到敘利亞外逃的難民,去想像當時蘇聯如果陷入內戰,難民潮湧向西歐,會帶來怎樣的衝擊。

歐巴馬的左派執政撕裂了美國,造就川普橫空出世

更何況蘇聯擁有大量的核武設備,讓這些極端組織的危險性根本不是IS所能相提並論。還別忘了雷根執政前的美國人正限於信心危機,如果改由歐巴馬執政,整天搞政治正確撕裂族群,內鬥的美國人可能根本不想也無力處理這種世界劇變。

但是雷根不但停止了共產主義的蔓延,還讓共產帝國整個崩潰,為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